政协竹溪县委员会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首次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表明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省委、省政府把生态建设作为“走在前列、建成支点”的重要支撑,“生态决定生死”成为了年前省“两会”热议话题。为此,竹溪县政协就竹溪绿色发展如何走在前列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竹溪绿色发展具备走在前列的基础条件
竹溪县位于鄂、渝、陕三省市交界处,地处秦岭南麓巴山北坡,东近荆襄,西傍川陕,南连渝蜀,北枕汉水,是湖北省出入大西北面向大西南的重要门户,素有“湖北西大门”之称。
竹溪地处大巴山脉中段北坡,植物具有东西渗透、南北兼容的特点,现有林特资源13大类、1200多种,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植物25种、动物48种,有目前国内存量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原始红豆杉和珙桐群落,有全球独有的小勾儿茶、羽叶报春等珍稀濒危物种。素有“绿色基因宝库”、“生物大观园”之称,被我国植物界视为秦巴山地植物区系核心。
竹溪县是全国首批退耕还林试点县、天然保护工程建设县和十堰市绿色崛起示范县,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达到39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3.9%,活林木蓄积量达1702万立方米,占全省的十九分之一,有十八里长峡、偏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龙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八卦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万江河大鲵自然保护区五大生态功能区。
竹溪是秦巴山区农特产品名县,是全省名优绿茶出口基地和生态有机茶示范基地,被誉为“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茶叶名县”和“中国魔芋之乡”以及“中国黄连之乡”。茶叶、核桃、中药材以及魔芋等60余万亩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十堰绿色产业引领区。
竹溪对绿色保护长期实行高压态势。2013年竹溪因滥砍滥发滥猎立刑事案件28起,29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竹溪县小煤矿数量从113家减至6家。各乡镇垃圾、污水减排以及规范矿产资源的开采工作也在逐步开展。
生态政策叠加,建设前景广阔。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堰纳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和竹房城镇带建设等战略的实施,为竹溪实现“绿色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既是竹溪优势所在,也是其希望和出路。2013年竹溪全县GDP达54.6亿,其中绿色产值占60%。如今,竹溪将在助力构建十堰国家级生态市和创造更多绿色GDP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对竹溪绿色发展走在前列的主要建议
(一)全面开展“五绿”行动。一是强化“崇绿”理念。全县上下要牢固树立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观念,坚持把培植生态、守住绿色提升到提振竹溪形象、发展生态经济、繁荣生态文化的高度来统筹推进,坚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分步骤实施,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片,由片连成县,让竹溪成为鄂渝陕毗邻地区生态建设的“旗舰”。二是打响“植绿”硬仗。坚持城乡互动,全民参与,切实抓好“身边增绿、城镇带沿线植绿、荒山造绿、林地见缝插绿、庭院添绿、沿途裸岩栽植爬山虎披绿”工作,在全县深入开展争创“绿色乡镇”、“绿色家园”、“绿色机关”、“绿色庭院”活动,真正让竹溪常年有花,四季常青。坚持造绿与富民相统一,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统筹推进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建设,做到绿色与产业结合,生态与经济结合,开发与利用结合,庭院与板块结合,造林与育苗结合,着力把竹溪建成“山上绿色植物园、沿线休闲景观园、田间特色产业园、居家生态示范园”的大美竹溪。三是做好“增绿”文章。按照“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要求,把造林绿化与发展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建设生态景观与培植生态旅游亮点相结合,把林场作为重点进行培植,大力优化林种结构,凸显竹溪植被特色,植一山树,造一处景,建一条旅游线路。四是抓好“护绿”工作。坚持建管并重,造育并举,严格奖惩,落实责任,精细管理,长效管理,提高苗木成活率,确保栽植一颗、成活一棵,种植一片、绿化一片;要加强护林防火工作,把防火放在第一位,真正把“培植生态、守住绿色”落实到乡镇、村组、农户;加大“天保工程”管理力度,严格实行限量采伐,坚决杜绝乱砍滥伐,要加强造林基地管理,保证现有林地的保有量和新植树木的存活率。 五是完善“常绿”机制。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完善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机制,鼓励民营企业、造林大户和干部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返租承包、转让租赁等形式参与造林绿化,明晰权属,确保林木栽得上、能成活、保得住。积极探索自育苗工作新机制,采取订单育苗、保护价收购的办法,鼓励和支持群众、民营业主投入苗圃建设,构建以县中心苗圃为主导、乡镇育苗基地为主体、林业育苗大户为依托的种苗网络,切实解决外购苗木品种同化、价格偏高、成活率较低的问题。
(二)大力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实施绿色产业提升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巩固绿色发展基础。按照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集约化的发展思路,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多功能农业,在全县培植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培植壮大生态工业,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发挥林业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林业基地、林下产业、龙头企业、生态观光、森林旅游,着力构建“产业发达、环境优良、环保节能、富民强县”的生态经济体系,让生态经济成为竹溪未来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和兴奋点。做大做强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做强茶叶产业、做大魔芋开发、做精粮油加工、做优特色食品,促进农特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加快发展新型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煤矸石发电、地热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等高新技术项目;加快发展新型业态,增强绿色发展活力。改造提升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文化广告、市场交易、信息咨询、养生休闲、茶楼会所、影院剧场等新型服务业。二是实施绿色城镇示范工程。科学编制规划。在规划编制中充分体现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把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纳入各项规划统筹,在完善配套功能的同时,优化布局,预留发展空间,用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建设。坚持以县城为重点、以乡镇为中心、以村庄为节点,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以建设山水园林边贸县城为目标,按照“东拓西延、南北相连、城乡统筹、配套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县城“一河两岸三区”建设;加快城乡服务均等化。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率。扩大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三是实施绿色旅游开发工程。依托竹溪悠久的饮食文化,加快开发竹溪特色蒸盆、地道山野菜等特色饮食,突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建设一批“农家乐”、“土菜馆”。着力提高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加快建设一批中高档酒店、宾馆,规范行业管理,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旅游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景区功能,提升景区品位,扩大景区影响。统筹县内旅游景点与周边旅游景区融合,科学规划旅游线路,逐步开发形成多条内联外畅的大循环旅游线路。加快建设旅游购物中心,搭建旅游购物平台,规范旅游购物市场。深度开发一批具有竹溪特色的旅游产品。挖掘民俗文化,精深包装“山二黄”和向坝民歌,加快影院剧场、茶楼会所、娱乐城建设,开展垂钓、采摘、探险、漂流等体验活动,让游客玩得舒心。四是实施绿色环境建设工程。持之以恒的抓好生态建设。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建设长效机制,以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大力开展“全民绿色行动”,深入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天然林保护和湿地建设等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提高生态建设质量;毫不动摇的加强环境保护。以城镇、村庄、河流沿岸、重点交通干线、居民聚集区为重点,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加大南水北调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工作力度;多策并举的促进资源节约。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理念,围绕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着力推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科学发展。按照生态环保、低碳降耗要求,严格落实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坚决杜绝“两高一资”项目落户。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强化土地动态巡查和卫片执法检查,严格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五是实施绿色文明创建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既要民生GDP,也要绿色GDP,更加注重绿色环保、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在生活中,倡导节水、节电、节能、节约的绿色生活方式;在农业生产中,投入新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测土配肥和物理化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工业生产中,从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入手,倡导企业绿色生产,引进新工艺,改善生产线,淘汰高能耗,严格“三废”排放,着力营造绿色发展的社会环境,提高公共文明指数。
(三)切实抓好“五重”举措。一是建设重规划。强化“规划好是最大节约、规划不好是最大浪费”的理念,按照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的要求,聘请一流团队,对“绿色产业引领区、生态城镇示范区、省际物流集散地”进行规划。在规划实施过程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审批一支笔,管理一条龙”,实行规划红线、蓝线、黄线“三线管理”,逐步打造山水一体、人文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旅生态家园,提升百姓幸福指数。二是招商重效益。在招商思路上,遵循“三多一禁止”原则,即多引进投资数额大、就业带动能力强、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多引进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生态环保水平高的项目;多引进业内影响大、管理理念先进、示范能力强的知名企业;坚决禁止污染项目进入竹溪境内。在招商措施上,坚持生态招商、绿色招商,坚持“招商”与“选商”并重,提高项目质效,重点引进生态环保项目、节能减排项目、低碳产业项目、循环经济项目。三是开发重保护。应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想,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护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景一石,把青山绿水、美景蓝天留给子孙后代。四是内修重人文。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以绿色为生命、以人文为特色”的建设理念,深度挖掘我县生态文化历史底蕴和丰富内涵,以古村、古寨、古祠堂、古建筑、古民居、古桥、古树、古戏、古人为根基,全力做好生态文化整理、包装、推介工作。五是全民重参与。加大对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化的内容列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范畴,纳入县委党校理论学习超市课程,不断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让每位公民都成为绿色发展的建设者、生态理念的倡导者、生态文明的传播者、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