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利川市职业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4-09-15 01:00:43  
字体大小:【

 

利川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


    根据市委[2012]5号文件精神和市政协2012年工作计划,在副主席吴洪枢的带领下,市教科文卫委员会会同教育、人社、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学校、培训机构组成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走访、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形式,对我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我市职业教育一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二是职业培训。从七十年代开始,经过40多年的发展,从“量变”走向“序变”、“质变”,大致经历发展、壮大、整合三个阶段。
    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初为发展阶段。我市有利川师范、卫校、财校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一所教师进修学校,3所职业中专一直按计划招生,学生毕业可直接安排工作,基本保持在8个班400人的规模,教师进修学位主要是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
    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为壮大阶段。在保持原3所中专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对普通高中教育调整的要求,我市还相继办起了佛宝山药材中学、黄土坎农业中学、铜锣坝烟叶中学、元宝林业中学、毛坝坝漆中学5所职业高中和1所高函站,这一阶段从职业技术教育的校点达到了10所,全部是公办学校,办学规模和水平都达到鼎盛时期。
    九十年代末至今为整合时期。由于教育体制改革,招生制度改革,教育结构调整,1999年我市撤销了5所职高,合并了3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培训学校、1所函授站,重新整合组建了利川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市职校”)。随后随着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重视力度加大,在政策的刺激下,社会化民办职业学校和培训中心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先后成立了利川市民族技工学校(以下简称“市技工学校”)、利川市商务学校、利川市山鹰电脑学校、利川市卓洁电脑学校、利川市农机学校、利川市农技推广学校、利川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利川市捷一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利川市科海电脑培训中心、利川市安全教育培训中心共6所学校4个培训中心。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我市职业教育正处在“爬坡上坎”的转型整合时期。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情况是:我市现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2所,市技工学校和市职校。市技工校的前身是创建于2003年的市电子科技学校,2006年7月由省劳动保障厅(鄂劳社函2006[235]号)批准成立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原由州劳动部门主管,当时每年可招生600多人,发展势头好,后由于基建规模大,办学行为不规范,招生困难,2010年学校负债高达1818万元(自报), 2010年5月州劳动部门将学校下放到利川市人社局管理, 2011年至今基本停止一切教学活动。市职中是一所集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高等学历函授教育和各类短期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校,于1999年6月由利川市师范、利川市财校、利川市教师进修学校、利川市卫校和利川市高函站合并而成。通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学校占地由建校之初的80亩扩大到200亩,建筑面积达到51000m2,有教学大楼、办公大楼、实训大楼,学生宿舍、食堂、环形跑道、游泳池等全州一流的教学设施。新建计算机、数检、电子实训基地,成立机械加工、电子应用、计算机、技能鉴定、经济管理、资助六大中心,实行了两级管理,开设计算机应用、机械加工技术、电子技术应用、旅游与酒店管理、会计电算化、学前教育、现代农艺7个专业,其中计算机、机械、电子为省级重点专业。现有教职工202人,其中本科学历159人,研究生学历8人。有高级教师42人,中级教师76人,“双师型”教师从无到有达到57人,骨干教师34人。有资教生3人,外聘教师20人,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2616人(其中顶岗实习学生23人),电大学员630人。
    职业培训机构方面的情况是:我市9所民办中,洁卓电脑培训学校现在整合了就业训练中心、安全教育训练中心资源,常年开展技能培训、安全教育培训共2500多人,以就业局为培训主体在就业训练中心开展的创业培训每年500至600人。以市农业局为培训主体的市农机学校的培训项目主要是农机操作人员(驾驶员)培训1900余人,农业技术人员培训500多人。其他的培训机构共计培训各类学员600多人。
    职业教育发展成就。市职校三年共向一、二类大学输送学生201人,连续三年对口高考上线率名列全州同级同类学校之首。学校在不放松保持高考优势的同时,近年来,学校坚定不移地从传统的“重文凭”的职高模式向 “重技能”的职校特色转变,建立了“以能力评价学生,以贡献评价教师”的质量评价机制和以专业中心为支撑逐步向系部制发展办学模式,为本市和外地产业输送素质型技能实用人才5000人,学校基地先后承担“阳光工程”等培训计划55期,培训6845人次,到乡镇农技培训20000人次,成为全州唯一一个国家级示范创建学校。
    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我市开展了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涉及煤炭生产、非煤矿山、场内特种车辆、道路汽车驾驶、农机、农技、电子电工、旅游商贸,计算机等专业。每年直接培训各类技能人才6000多人,其中就业培训每年600多人,带动5000多人实现就业,目前我市拥有初级以上技能型劳动者达到50000人,通过职业资格鉴定或者评价取得职业资格的技能人才29000人,高级技工、技师7000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进步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认为我市职业教育从“十一五”开始,学校建设、办学规模、教育改革、职业培训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实用人才,在全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累积下来的问题和困难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业教育的认识水平不高。
    1、宣传不够。对《职业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等相关法规以及政策纲领性文件宣传不够,导致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模糊,直接后果是学校招生难。在调查走访中发现,有钱的权的家长把子女送入职校是“丢人”的事,宁愿花高价钱好要送到一中五中。无奈将子女送到职中就是希望混大混个高中毕业证好打工。通过调查统计,市职校目前2616名学生中,来自农村占总数的96%以上,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着“孬学生读孬学校”的思想。
    2、思路不清。开展职业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指导思想不明确的问题,形成了 “招生难、学不好、就业差”的恶性循环。我市民办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发展之初,在政策的刺激下,发展较快,但因办学者指导思想不明,在专业设置、硬件配置、师资配备等方面存在诸多因素,加之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和办学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导致自身底气不足、实力不够,达不到培训效果,除市农机学校、洁卓电脑培训学校正常开展活动外,其它皆因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长期处于“等米下锅”无法正常活动的状态。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市职校很长时间把职校办成普高的补充班,没有突出技能教育,事实上存在着“重文化、轻技能”,从而加重了了人们把职校当高中的认识。现在学校在突出职校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越来越明确,但因为错失发展机遇,在州内竞争力明显减弱,与省内外发达地区职校差距越拉越大。
    3、引导不力。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教育的竞赛。在外出考察中,我们发现很多省市都十分重视职业技能竞赛,比如江苏省对获省级职业技能竞赛金奖的颁发奖金10万,并授予为省级劳模。但在我市却一直存在“重高考,轻竞赛”的问题。市政府每年重奖高考状元,对市职校高考成绩进行奖励,却没有把高考状元和职业技能竞赛能手等同对待,没有开展和组织全市大规模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缺乏一种强有力的引导,没有形成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
    二是职业教育发展基础不硬。
    1、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市普通高中过多,挤占了职业教育发展空间。从数量上看,湖北省普高和中职、技工学校都是600多所,我州一般是1所普高1所职高,最多的也只有2所普高,都是基本平衡,而我市却是5所普高1所职校。从招生情况看,市职校2010年计划1800人,实招1801人,达100%;2011年计划2200人,实招1403人,达63.8%;2012年计划2700人,实招873人,达32.3%。结果是计划招生数越来越大,实际招生数越来越少。从普职比上看,我市 2010年,普高招生5252人,职校招1801人,普职比2.9:1;2011年普高招4872人,职校招1403人,普职比3.5:1;2012年普高招4678人,职校招873人,普职比为5.1:1。结果是普职比与国家要求的2015年达到1:1要求差距越来越大。
    2、师资力量薄弱。民办培训机构无专业固定的培训教师,没有人才优势,缺乏竞争能力。市职校也面临着“出不去、进不来’’的难题,内部教职员工现有202人中,多数是文化课教师,能直接参与教学人数仅占50%,其中符合职校要求的“双师型”只有57人,另外50%的只好安排成管理人员。由于从1999年建校以来,学校除个别领导有调动外,教师只进不出,尽管学校做了大量工作,现在仍然是教学人员不足,管理人员太多,内部消化难,调出渠道不畅,该出的出不去。由于内部出不去,外部的人才就进不来,加上学校没有实力聘请校外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3、专业建设不强。专业品牌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没有响亮的特色专业,没有影响很大的专业品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主要原因是一是办学水平不高。一是缺乏实训基地,我市目前仅有市职校建起了计算机、数检、电子实训基地,缺少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没有真正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职校教学模式。二是对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组织参与不够。特别是我市存在重普通高中高考而轻职校技能竞赛能手现象,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十多年来只有市职校张磊在2011年在省会计技术大赛获三等奖,成为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省级等级获奖第一人。
    4、资源整合不力。职业培训项目分散,浪费了职业培训资源。我市目前开展了“阳光工程”、“温暖工程”、“雨露计划”、安全培训、劳动就业培训等技能培训共17个项目,每年国家投入300多万元,培训的主办单位有市直单位(如农业局、安监局、开发办)、党政部门(如组织部、统战部、)、群团部门(如妇联、团委)等,一方面主办单位没有培训优势,在委托培训机构开展培训过程中,存在着教学管理和资金监管难的问题,出现了一些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对我市职业培训造成了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培训活动无法开展下去。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因为得不到培训任务,无法开展培训活动,造成资源浪费,直接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由于培训项目和资金没得到较好整合,政策不能用足用活,无法较好地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职业培训目标。
    三是职业教育竞争能力不强。
    1、投入不足,我市多数培训机构因为差资金缺人才而倒闭,正在发展壮大的市职校同样硬件不硬,举步维艰。资金上一是改扩建工程推进艰难。由于各种原因,资金和措施没落到实处,致使工程建设长达四年之久至今仍未结束。整个工程预算5800万元,为了落实资金,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先后形成了5个会议纪要,计划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300万元,一教学区资产处置4500万元。结果争取上级资金1310万元,一教学区拍卖2300万元,扣除税费30%,实际可用资金1600万元,不带工程超生部分,资金缺口高达到3000万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耗材费用,市里没一分投入,也没进入财政预算,仅学校靠争取资金、争取企业赞助和在学费中挤出资金办法,在建实习实训基地过程中,学校每年在拿出300万元左右,造成学校资金运转一直紧张。三是我市职校项目申报渠道已被封死。国家示范学校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都需要地方政府配套投入,我市现未按要求配套资金已达540万元,省教育厅已经暂停对利川相关项目投入的申报工作。
    2、学校自负造血能力差社会办学不积极,缺乏吸引力。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发展受制本地经济发展水平。我市是工业弱市,入驻工业园区的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依赖程度不高,本地企业无一家愿与职业学校联合办校,全市11所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仅市职校与一家外地企业有合作关系,也是仅限于教师实习和部分学生劳务输出,但在教学管理和共建实验基地等缺乏深度的“双赢”合作。农业产业不发达。在亿万产业的打造中,没有一家产业专业合作组与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经常开展培训活动。市职校农业技术师资力量较强,由于没有科技实验基地,科研成果少,技术推广差,与农业产业结合不紧密,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很小。校企合作的另外原因是市里没有企业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具体政策,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制度不完善。就目前具备条件的市职校校企合作差,校企结合没有起步,自身发展能力薄弱,不仅直接影响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持续健康发展,如不改变现状,而且在创全国示范学校验收中将被“一票否决”。
    3、缺乏专业品牌和特色,学生进入劳动力质量不高。
    我市输出的人才,就业率很高,达到100%,就业质量很低,多数是劳务输出,没有技术输出,学生难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甚至和没进入职校学习的在就业和能力上同处一个水平。

    三、对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发展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规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工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需求”的目标,结合我市职业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实际,对市县级政府今后抓职业教育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深厚氛围
    1、加强宣传力度。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是上至国计下至民生顶天立地的终身教育,是改变我市工业小市、农业大市、财政弱市现状的奠基工程,是“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的保障措施。广泛宣传《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教育发展十年纲要》等政策法规,让群众清楚“职业教育是什么”“ 职业教育干什么”,在全市迅速形成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
    2、加强落实力度。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把职业教育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和部门目标责任管理。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方案,出台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纲领性文件,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大会,促进我市职业教育发展。
    3、加强引导力度。出台政策鼓励全市各行各业在职人员、在校学生参加职业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举办全市劳动技能大赛。每年在重奖高考状元的同时,重奖在全国、省、州获得技能大赛大奖的状元,并授予市级劳动模范。每二年举办一次全市技能大赛,提高全民的劳动素质。
    (二)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壮大的步伐
    1、保住两块牌子。市技工学校是我市省里批准的中等专业学校,来之不易,主管部门应该多作深入调查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市里提出建议,保住牌子,为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留足发展空间。市职校正在创建全国示范学校,必须全力以赴,争取明年7月国家复查一举过关。
    2、争取资金投入。积极支持市职校创建工作,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化解学校巨额债务,保障学校按期完成改扩建任务,积极筹措资金,解决项目配套资金,打通争取项目渠道,抢抓机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增加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把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耗材费用和教师培训经费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明确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比例和数量,保障投入稳定增长,建立支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改革发展的长效经费保障机制。
    3、促进校企结合。加强政府主导。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整合、政策制定、制度建设、标准规范、督导监管、依法治教等方面发挥宏观管理、综合协调作用,推进区域内企业参与办学。制定和实施校企合作推进计划,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本地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促进其参与学校建设、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教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强化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和机制建设,对合作企业实行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构建“引企入校”、“企业办校”、“校办企业”、“校企一体”“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学徒培养”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合理有效配置职业教育的资源
    1、调整结构保重点。是科学安排普高布局,纠正高中阶段教育畸形发展现状,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对高中进行资源整合,借鉴州内恩施等县市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大胆地对我市高中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合并,形成1-2所普通高中,同时逐渐降低普高招生比例,提高职校招生比例,逐渐让普职比趋于合理,保障普职比例大体相当。努力巩固和扩大利川职校办学规模,建立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相应工作机制,统一制定招生政策和招生计划,统筹管理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运用奖惩、调离评选、任免等多种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切实解决职校招生问题,保证市职实现5000人以上规模,至少达到国家对示范学校的起码要求。
    2、调整师资增活力。市职校教师只进不出、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现象必须尽快改变,建议市政府一是明确责任主体。进一步明确市教育局为市职校教师归口管理部门,督促市教育局在师资调配通盘考虑,调整结构,规划和安排好市职校的教师调剂,对合乎退休条件的按时退一批,对符合调剂的调一批,保证每学年对该校教师进行一定数量的合理流动,把教师队伍中适应职业教育有一定培养前途的补充到市职校,逐渐提高师资水平。二是优化学校队伍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加强轮岗交流,公开招聘副校长,增强班子活力。重点解决专业师资短缺,市里每年安排2-4名教师招聘指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到高校录用重点专业紧缺人才。同时,允许学校在全市在职在编教师中招聘人员进行岗位培训。鼓励学校向内挖潜,建立岗位培训、挂职学习机制,教师绩效考核机制,效益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最大潜能,建设一支能够支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水平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三是市政府每年投入一定资金,解决学校外聘教师经费紧张问题。同时鼓励更多致力于职业教育的企业家和能工巧匠主办、合办、参与职业教育,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发展。
    3、整合培训强实力。支持和引导行业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努力将行业部门、行业组织、行业专家作为统筹规划、宏观管理的依靠力量、指导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实施学校科学管理的推动力量。市政府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把能进行整合的培训资源“打梱”使用,在公平的前提下,鼓励和扶持各种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参与竞争,规范培训行为,规避资金使用风险,促进我市职业培训健康发展。
    (四)增强职业教育市场竞争能力
    1、建立考核评估体系。市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全市统一的职业教育评估机制,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办学效果进行考核评估,对办学效果好的进行奖励,对办学效果差的实行警示淘汰制,促进职业教育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2、明确办学指导思想。职业教育要突出“德育教育为主”“ 技能培训为主”,强化“专业建设是主线,课程设置是重点,师资建设是关键,实训基地建设是条件”四大要素,培养“学用合一”的人才,提高学校服务能力。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服务产业升能的人才培养基地,职业培训要更加紧密地与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建设结合,与国家现行的培训要求结合,与群众就业需求结合,注重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的培训,助推全市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
    3、打造专业特色品牌。市职校在继续发挥对口高考优势的同时,要使用好现有实训设备,着力突出计算机、机械、电子三大省级重点专业,打造我市劳务输出的专业品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学校要充分发挥农技教资力量雄厚优势,围绕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发展建设专业品牌。建议市政府在汪营高新农业示范园区划拨200亩土地建设市职校校外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基地以企业化运作方式与学校联合形成校企一体的集团化模式。打造市职校专业建设的特色和亮点,以点带面,注重内涵,发挥专业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改善民生,促进利川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