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湖北省委员会
在中共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指出,要建设幸福湖北,必须“坚持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实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人民群众平等接受教育”的目标。据《湖北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我省农村小学在校生人数占全省小学生总数的54%。农村小学师资的配置情况更直接地反映了社会各界接受教育的平等性,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
一、农村小学师资问题
1、教师流失较多。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农村小学教职工人数为11.8万人,较2005年减少3.3万人,年均减幅5%。2010年,全省城市小学教职工人数4.2万人,比2005年减少0.6万人,年均减幅2%,县镇小学教职工人数5.1万人,比2005年增加1.8万人,年均增幅9%。这说明农村小学教职工人数逐年下降,且幅度明显高于城市和县镇小学教职工人数。
2、专任教师承担工作较多。统计数据显示,在全部教职工中,城市、县镇和农村三类小学中,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占比例最高。2010年达到94%,高于县镇小学1个百分点,高于城市小学4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村小学部分管理工作由专任老师兼职承担,相对城市和县镇小学而言,农村小学教师承担的工作量大。
3、整体年龄偏大。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从事教学工作人员中,30岁以下的人员占全部教学人员的19.2%,31-40岁的人员占全部教学人员的23.8%,40-50岁的人员占全部教学人员的28.3%,50岁以上的人员占全部教学人员的28.8%。这说明农村教学人员近六成以上为中老年人员。
4、教师配置不平衡。就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小学的教师配置呈现出重中心镇轻边远村,重完全小学轻教学点的特点,即离县城近的农村小学或完全小学的教师配备较为正规,而偏远地区或教学点的教师人数少,一人多岗,长期超负荷工作,致使教学质量与教师健康都得不到保障。
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教师的收入没有吸引力。目前,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随着农村税费改革,一方面减轻了农民负担,帮助相当多的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另一方面农村的教育附加费、教育集资和学校学杂费收入取消,财政转移支付主要保证教师工资正常发放,工资调整和多数津、补贴没有资金来源,更谈不上建立优秀教师的奖励机制。
2、教师面临的社会环境压力较大。一是责任增加。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小学以留守儿童为主,家长的督促和管理责任都转嫁到教师身上。二是教师的心理压力加大。当前小学教育已经由原来的“能上学”转变为“上好学”,全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普遍提高,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
3、教师培训的成效不明显。从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中小学“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农村教师几乎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平时很难抽出时间参加培训;校长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选送教师参加外出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的面不够广。同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培训的深度不足,缺乏长期的培训和学历教育培训,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和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
4、年轻教师的补充渠道不畅。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城镇化进程和人口迁移,我省农村小学数量减少较快,所以教师编制较紧。一些农村小学特别是教学点无法补充年轻教师,导致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加剧了小学教师老龄化。即使有些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工作,也是经过城市、县镇学校层层择优后才安排到农村学校。
5、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不足。青年教师都是80、90后,基本是独生子女,崇尚个性、追求自我,对自身期望值很高,既不愿意受到束缚,又强调自我发展。面对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思想困惑多、心理冲突多,对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不认同,满意度低。
三、对策与建议
1、高度重视,切实把农村小学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领导要把农村小学教育纳入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制定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方案,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分步实施,确保投入,严格管理,完善机制。
2、强调公平,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和考评激励机制。一是由省级财政统筹安排全省义务教育经费,确保教师工资和津、补贴落实到位。二是对全省城市、县镇、农村小学进行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各类小学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教学环境和经济状况等基本情况,确定与之对应的教师工资待遇等级,确保同一地区城市、县镇和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待遇水平相同。三是对教师工作量进行测算,通过适当的交通、生活、岗位补贴等形式,对偏远地区、农村环境、工作量大、任职时间长的教师收入进行倾斜。四是构建小学教师考评体系,完善教师工作考核办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主管部门与学生、家长、社会评价相结合,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绩效,对业务骨干、拔尖人才设立优秀教师津贴、年薪制等办法,将工资与绩效挂钩。
3、谋划长远,全方位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培训。一是抓好农村小学教师的输送培养。在师范院校中,针对当地学生推行定向招生和定向培养制度,在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知识的贯通能力,让师范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承担教学任务。二是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远程培训。农村教师地处僻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落后。省级教育部门应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搭建远程教育平台,建立农村小学教师数据库,明确提出参加远程教育和远程考试的时间要求和考核要求,并将参加培训的时间和成绩与绩效考核挂钩,引导和规范农村小学教师通过互联网参加远程培训,推动继续教育。
4、优化结构,建立相对稳定的进人机制。县级教育部门综合评定辖区内农村小学教师的年龄、学历和学科结构,确定3-5年内的当地需要重点引进的教师类别和数量,重点应放在引进年轻人和业务骨干上。采取多种形式引进人员,如: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形式,以教师编制招聘;通过“三支一扶”途径招募大学毕业生任教;通过与城市或县镇小学结对帮困形式,互派教师挂职教学。对引进的各类人员必须确保在农村小学工作两年以上;对招考和招募的大、中专毕业生,在享受相应工资待遇的同时,还可享受公务员、事业单位、研究生等招考方面的优惠;对挂职交流的教师,除在晋升职称和职务时应享受优先权外,其原工资待遇保持不变的基础上,由省级财政增加农村小学的交通、生活、岗位补贴等。
5、感情留人,注重管理艺术。在农村小学教师的管理中,学校领导应加强与教师间的情感交流,特别要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一方面,对教师认真管理,严格要求,从教学行为、言行举止等各方面规范教师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努力为教师创造舒心的工作环境,提供能够施展他们才华的舞台,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不断增强教师间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