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湖北省委员会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我省大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今天,加强诚信湖北建设,重塑诚信湖北形象,已成为优化发展软环境的重要内容。就诚信而言,从古到今湖北都不乏典范,“一诺千金”的故事和“信义兄弟”的事迹就足以说明,湖北不仅是诚信文化的发祥地,而且是诚信文化的弘扬地。尽管如此,在当今社会诚信仍受到普遍质疑,湖北的诚信形象同样处境尴尬,甚至可用诚信危机来形容。
诚信危机,首先表现在社会层面。正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构成了社会诚信。然而,一些不讲诚信的现象有滋生蔓延之势,如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学术不端等等;人人自危、相互猜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等现象,都是个人诚信缺失的表现。“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的俗语有褒更有贬,这让湖北人整体形象大大受挫,始终难以挺直腰杆。当前,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要在提升湖北整体诚信形象上有所作为,通过加强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诚信湖北形象。
诚信危机,商业领域是重灾区。湖北有一大批诚实守信的企业,以优质产品、优良服务、合法经营,受到市场和消费者尊重,自我也获得长足发展。然而,在一些行业、一些企业当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失信于公众、失信于市场、失信于合作者的行为,这在中小型企业中较为突出。中小企业融资难,其实难就难在“诚信”上。当前,需要引导企业始终恪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湖北企业形象。
诚信危机,各级地方政府受到质疑。一是政府决策缺乏科学性。一些基层地方政府领导的政绩观出现偏差,制定目标时好大喜功,实际上根本实现不了,最终失信于群众。二是规划缺乏连续性。一个领导一个规划,你制定十年规划刚起步,我再搞个十年规划重新开张。三是政策执行弹性过大。可奖可不奖、可罚可不罚;拆迁时不闹的少补,会闹的多补;政府招标一个价,实际结算一个价等等。四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如招商时拍着胸膛的承诺不能如约兑现,或者有选择的兑现,甚至根本不予兑现。因此,各级地方政府要遵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信守市场经济规则,树立诚信政府形象。
诚信建设是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需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对人们的活动加强刚性约束。但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说,文化是法律制度的道德基础,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更需要加强文化建设,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人们。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将“诚实守信”提升到湖北精神层面大力宣扬。“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楚人季布“一诺千金”,古今传颂。“敢为人先”是湖北精神的一个方面,“诚实守信”也是湖北的优良传统。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深刻变革,是政府普遍面临诚信危机的根本原因,湖北不是特例。但湖北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需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诚实守信”提升到湖北精神层面加以大力宣扬,最大限度地提振士气、凝聚人心、汇集人力。
二是将“诚信建设”纳入“治庸问责”范围,建设诚信政府。湖北深入开展“治庸问责”专项治理,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党政机关的思想作风建设。将诚信建设作为“治庸问责”的一个重点,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自查自纠,找出政府失信的种种表现,严肃处理“害群之马”,从办好实事入手取信于民。言必行,行必果,政府既要做社会信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又要做公共信用的示范者。
三是从热点行业入手,重塑企业诚信形象。2011年,湖北开展“建设诚信湖北,保障食品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全省食品安全水平在诚信湖北建设中显著提高。当前还有一些热点行业,比如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房地产、教育、医疗卫生等行业,是诚信建设的重点领域。政府应以上述行业为突破口,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特别要针对虚假广告和商业欺诈行为严加打击。同时,要引导行业、企业加强自省、自律,重承诺,守信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是宣传正面典型,倡导诚信社会风气。湖北不乏诚信典型:建始万姓农家“百年义渡”,风霜雨雪不阻其行,社会变迁未变其义;“信义兄弟”为民工送薪,兄终弟及,生死接力,义薄云天;“小处方医生”王争艳坚守“上医之境”25年,实实在在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替患者省钱等等。要以这些典型人物为榜样,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提倡“人人讲诚信、诚信为人人”的社会风尚,让诚信之花绽放荆楚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