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加强东湖示范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2014-09-15 00:58:20  
字体大小:【

 

民革湖北省委员会


    “十二五”时期是东湖高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时期,是为建设“世界光谷”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随着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三大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陆续获批,预示着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向纵深发展,国家期望示范区通过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创新经验及典型示范。这也意味着东湖示范区要在机遇和挑战下,开拓创新,另辟蹊径,探索可能完全不同于其它示范区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模式,推动东湖示范区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一、东湖示范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猛,但企业规模有待扩大。东湖示范区在1989年经认定并实有的高新技术企业73家,发展到2009年,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有2835家,实有高新技术企业2049家。2010年,示范区企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全年新增总收入过百亿元企业1家,新增过10亿元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猛,实力增强。然而从总量来看,示范区将近三千亿元的企业总收入是由一千多家企业完成的,单个企业规模产值不大。

    2、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但成果转化率较低。东湖示范区充分配置各类创新资源,不断推动科技创新,2010年主导修订了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4项;涌现出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光纤、激光、数控机床等行业的十大技术成果;示范区企业全年申报专利4034项,同比增长26.06%。然而,武汉市的科技成果非常多,但实际转化率却只有3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80%的科技成果流向外地转化,留在本地的一些科技成果也因缺少工程化开发,最终未能及时转移到企业实现规模应用。

    3、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但资源整合力度有待提高。东湖示范区始终坚持把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立区之本、发展之基,产学研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1-2008年,示范区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共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创新项目320多项,开发了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科研成果正源源不断地被产业化,转化成社会财富。但示范区产学研发展在资源整合方面依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一是产学研各方的动力难以对接。企业关注的焦点是科研成果的市场效益或市场前景,而高校和科研院所更注重学术价值,往往忽略成果的市场价值;二是产学研合作地区性明显,产学研合作以整合区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资源为主,在积极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资源,实现跨地区、跨国界的合作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三是产学研合作联盟亟待升级,尚停留在共同开发市场的初级阶段,组织形式松散,在文化、制度和运作方面存在诸多风险,很难适应产业技术重大创新的需要;四是产业链协同创新不够,导致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制约了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4、重点产业竞争优势显著,但东湖产业关联度较低、辐射力有待加强。东湖示范区坚持产业特色化和高端化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已建成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国光通信领域最强的科研开发基地。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2%;光传输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10%;光电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国际市场占有率为6%。生物医药产业正在加速发展。以软件及服务外包、工程设计、地理空间信息、文化创意为核心的高技术服务业异军突起,成为示范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助推器。但就目前情况看,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没有产生足够强大的辐射力,对整个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能力有限。产业关联度也较低,大多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与区内及周边地方产业的联系较少,尤其是区内核心企业及跨国企业所需的零部件特别是关键性部件大多靠省外采购乃至国外进口。中小企业向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供应的也较少,没有形成产业网络。

    5、创新人才聚集效应初显,但人才凝聚力有待提高。东湖示范区汇集了湖北省多数的高端人才和科技人员,包括49位两院院士、2万名科技活动人员、2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和80万名在校大学生,有9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2009年示范区高新技术从业人员235236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9.52%。2009年具有博士学历的从业人员为2776人,同比增长39%,增长非常明显,但在总量上与一些高新区尚有差距,中关村示范区早在2007年博士就有1.1万人。近年来,武汉高校应届毕业生年均超过20万人,数量居全国第一。然而,每年大约只有1%的博士生、4%的硕士生和11%的本科生留在武汉创业就业。相比之下,深圳一年引进的研究生大约是武汉的7.8倍,引进本科生大约是武汉的2.2倍。

    二、加强东湖示范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1、大力推进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一是要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导的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使创新科研源于产业发展需求而不是“职称利益”导向。要做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立足点,以效益为追求,以形成生产力为最终目标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要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构建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科学评估体系,为政策扶持提供科学依据,加快政策落实和资金使用监管;建立自主创新的投入制度、资金积累制度和金融支持制度,在股权激励、金融创新、规划制定、经费安排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完善激励企业创新的财税政策,强化对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环节的税收扶持,强化对高端及领军人才的税收优惠;加快建设自主创新公共平台,坚持政府引导投入、院校企业共建,利用资本市场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加快建设各类技术创新平台。三是要创新政府采购制度,以政府购买支持企业创新。重点探索金融机构、企业和财政共同参与的财政采购新模式,建立依靠中介代理机构组织执行的“管采分离”体制。四是要建立互动机制,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政府通过引导和协调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推进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和发展,使中小企业参与大企业及其他机构的分工协作,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节约创新时间,分散创新风险。五是要创新集中管理体制,构建“特区特管、特事特办”的特区管理运行机制。在行政管理方面,要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在经济管理方面,要明确收入征管范围,理顺财税收入体制;在人才管理方面,制定人才集聚创业的优惠政策和软硬环境的发展政策,制定人才资源高补贴和人力资源开发高投入政策;在投融资方面,建立多元化高新技术投资机制和融资形式。

    2、拓展高新技术企业成长通道,培育世界级大企业。一是要大力发展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的不断涌现,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它们是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最活跃的、最重要的主体,即便是在大型企业十分强盛的美国,仍然有83%的技术创新来自于中小企业。二是要打造世界级大企业。目前东湖示范区的大企业发展不够,要把进入快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作为新的工作重点。要构建科技企业“加速器”为进入快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做好基础性保障,如配套设施、政策环境等;提供发展性平台,如研发、融资、市场网络平台等;提供延伸性服务,如商务、会展、咨询、信息服务等。要利用税收优惠、信用担保、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风险资本支持进入快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开发、试点新产品。要利用二板、三板市场拓宽进入快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通过“新三板”试点缩短进入资本市场过程,支持企业二板上市促进风险资本投资良性循环。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推动进入快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发展成为业内“小巨人”,促进进入快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进一步兼并和整合成为高新技术大公司。三是引导和扶持企业走好定位、占位、抢位三步棋,特别是要占好位。政府对企业的扶持不仅要考虑必要条件,包括资金、技术与人才,更要考虑企业发展的充分条件,即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问题,促进企业发展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帮助企业发展向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战略延伸。东湖示范区的示范首先是产业崛起的示范,这需要在技术突破、自主标准、产业环境、产业政策及本土大市场五个方面支持。要鼓励企业利用优势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成为下一代工业革命的弄潮儿,分享再一次到来的世界经济大发展的果实。

    3、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增强自主创新驱动力。一是要集聚创新资源,驱动产学研合作国际化。积极推进“未来科技城”建设,按照国际模式组建一批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促进高端人才、一流技术和产业资本集聚,围绕示范区产业技术需求开展跨国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移活动,努力打造立足中部、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原始性创新研发基地和应用型技术创新中心。二是要构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网等公共科技资源,整合形成面向企业开放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依托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发展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实现技术创新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竞争高端“标准”话语权。三是要深化大学院所改革。实行差异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对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鼓励实行“咨询教授”制度,吸引企业高管、资深人员来校讲学。改革大学院所的科技成果管理模式,变行政管理部门为专业化的成果转化服务部门。四是要加快实施“一流大学与一流园区”对接计划。推进示范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中央大型企业的全面战略合作,加快推进武汉大学自主创新研究院、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和武汉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等公共平台共建,联合促进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项目落地,共同培养产业高端人才。五是要构建开放实验室网络。以大学与院所为依托,联合构建主导产业领域开放实验室网络,对分散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放共享,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实现企业科技研发需求与科技资源供给的有效对接,促进高校与企业间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六是要构造产学研创新链,加大对产业协同创新的支持力度。由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联盟,在联盟内部形成一整套产业协同创新机制,使得产业技术创新不仅要突破产业核心和关键技术,更要通过协同创新,提高配套产品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4、注重设计研发和销售服务环节,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一是要变“产业聚集”为“产业聚焦”,把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利润空间大的产业价值链两端:设计和研发环节、销售和服务环节,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对于产业链中间的制造环节,示范区则要有“取”有“舍”,将重点放在技术含量高、具有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二是要实现横向产业的整合与转移。横向产业中的研发产业和营销产业更多的依赖知识、技术、网络等新的无形生产要素,较少需要传统的有形生产要素。示范区作为自主创新的核心区,应借助其无形生产要素集聚的资源优势引导研发产业和营销产业向空间集聚,促进多产业的横向融合。把研发设计、仓储运输、信息处理、营销服务等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留在示范区,同时充分利用长江水道的天然优势和武汉城市圈各城市毗邻的地理位置优势,引导生产部门和配套供应部门向城市圈周边城市转移,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效应。三是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延伸产业链。要促进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节能、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业内部各细分领域的融合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放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效应。

    5、加强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东湖示范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一是要着力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改善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科技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法规和制度环境,尤其是完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法规体系;完善科技奖励基金,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有功人员的奖励力度,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从创业经费资助、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为人才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二是要不断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人才优惠政策的集成和创新,增加对人才的吸引力;引导企业紧紧围绕结构调整,有计划地合理引进创新型人才,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市场体系;强化人才载体对接平台建设,打造具有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的创新技术支持平台;以项目、技术为纽带,探索与海外高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人才交流和兼职的途径与方法,构建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基地。三是要完善人才制度,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公共创新基础条件平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发挥群体优势;建立健全人才创新激励体系、收入分配制度、人才保护机制,激发自主创新活力,将个人创新风险和成本降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