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推进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科学发展的建议

2014-09-15 00:58:19  
字体大小:【

 

湖北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根据省政协主席会议的统一部署,2011年6月,在涂勇副主席的带领下,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调研组,就“推进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题进行调研,在充分吸收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又赴武汉市、东风扬子江客车生产基地、武汉理工大学开展实地调研,听取有关学者、专家、企业界人士和政府主管部门意见,同时,委托襄阳市政协相关专委会就此专题进行了协助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新能源汽车研发与产业化的基本情况
    1、新能源汽车研发成果众多,部分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我省新能源汽车研发起步较早,研发机构较多,研发实力较强,已基本形成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和产学研合作研发体系,具有一定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和测试评价能力。近年来,全省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整车方面,如东风电动车辆公司攻克了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和混合动力轿车一系列技术瓶颈;电控方面,如襄阳宇清电机公司开发了电驱动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动力电池方面,如国通青扬新能源汽车发展有限公司开发了高性能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

    2、新能源汽车在特殊领域产业化条件基本成熟,产业化步伐逐步加快。我省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环卫、城建和旅游等特殊领域经过示范营运,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产业发展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整车、动力总成、底盘、电机、电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基本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准备工作。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走在全国前列。2007年,首批30台东风混合动力公交车交付用户,标志着我国第一款混合动力公交车实现批量生产销售。纯电动汽车产业化取得实质进展。全省已有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扬子江汽车(武汉)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17个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车型获得国家车辆产品《公告》。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开始启动。武汉以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和东风扬子江汽车(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等为支撑、襄阳以东风股份公司等为支撑的两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初现雏形。

    3、关键零部件领域具有较好技术基础,培养了一大批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电池、电机、电控是新能源汽车三大关键零部件,最薄弱的环节就是电池。我省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已具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在动力电池方面,如国通青扬新能源汽车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其综合性能居全国领先地位,成为国内唯一掌握动力电池自动化生产线技术的企业。在驱动电机方面,如襄阳宇清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的动力系统已在国内“十城千辆示范工程”中的6个城市应用,并为上海世博会的纯电动、混合动力客车提供了700多台动力系统。在电子控制方面,如东风汽车公司结合整车开发,积累了包括结构集成、整车控制、机电耦合、通信与网络技术等整车集成开发和电机/控制系统应用等关键技术。

    4、地方政府积极性高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增加。武汉市和襄阳市被批准为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去年,已申请到国家补贴经费2.11亿元。两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的试点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出台指导意见,进行产业规划,采取财政补贴等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的开展。武汉市先后有450辆电动汽车开展示范运营。襄阳市也投入了30辆电动汽车,在2条线路上开展示范运营。

    二、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产业发展受关键技术瓶颈制约,行业发展危机意识有待增强。目前,我省新能源汽车只有镍氢动力蓄电池、铅酸蓄电池混合动力与铅酸蓄电池纯电动汽车发展相对成熟。锂动力电池关键核心技术未实现重大突破,仍未能根本解决安全、寿命、成本、可靠性等技术瓶颈,运用锂动力电池的纯电动汽车均处于起步期或发展期。燃料电池汽车由于受到贵重金属铂的制约,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替代原料的研发还未实现突破,燃料电池的运用推广和产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省作为传统能源汽车生产大省,一些企业在全国汽车市场占有较大份额,这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奠定了有利条件,但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汽车具有较高的现实市场利润,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和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积极性。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山东、河南、陕西等一些传统能源汽车优势不大的省份,企业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积极性却很高,投入也大,并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新能源汽车研发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技术产生,如果我们没有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就会落后于形势,被这一新兴行业快速发展的现实所淘汰。

    2、发展路线图有待明晰,相关生产技术和配套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我省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图还不明晰,实际发展中已经呈现出“多头管理、遍地开花”的不利倾向。统一标准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出台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主要是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测试、性能和安全方面做了基本的规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电池的寿命如何考核评定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投入资金研发新能源技术缺乏具体的指导甚至无所适从。同时,我国电动汽车领域还面临一场技术标准之争,继丰田在混合动力领域基本主导了中国的技术标准之后,日产也正在通过与工信部合作来确立中国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标准,这对于目前正处于研发试制阶段的电动汽车企业,无疑是个巨大考验。因此,缺乏完善及自主的电动汽车产业标准已成为制约我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政府配套扶持力度不够,消费环境有待改善。由于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刚进入产业化阶段,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正在制定之中,虽出台了部分政策,但仍存在产业化政策缺乏、政策支持面窄等问题,如购置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一样缴纳全额车辆购置税,使财政补贴效应大打折扣。我省设立了电动汽车发展专项资金,从2010年起每年安排2000万元,还赶不上外省一家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我省电动汽车产业引导扶持力度不大。同时,示范运营电动汽车的电价未能享受优惠政策。据了解,外省有实现峰谷分时电价(0:00-8:00优惠至0.3-0.4元/度),我省全部采用商业电价(0.945元/度),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示范运营成本,给示范推广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大多数纯电动汽车须要专门的充电站(桩)充电,这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数量不足,加之新能源汽车价格高企,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同度不高。

    4、研发力量分散,产业化协作配套不够,资源整合亟待加强。武汉理工大学、东风汽车公司是我省新能源汽车研发的龙头,同时全省各地都涌现出了不少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机构,由于缺乏对新能源汽车的全面了解以及风险的估计不足,省内部分地方盲目上新能源汽车项目,有的企业实际上不具备汽车生产基础,不具备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却大量圈地,研发资金未能集中利用,导致重复建设。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未能有效整合力量,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缺乏合作,在科技研发、产业化、商业化营运模式的整合上缺乏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没有有效形成。

    三、科学发展我省新能源汽车的建议
    1、切实增强紧迫感,增加投入,加大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一是增强传统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危机意识。中国的资源、环境和人口以及“城市病”的影响,都不支持传统能源汽车业的高速、持续发展,我省汽车业今天具有优势,并不意味着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一定和永远具有优势。只有立足长远,切实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才能抢占发展先机。二是切实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积极构建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关键零部件研发体系。建议研发专项资金从每年2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并逐年递增,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重点投入,突破动力电池技术瓶颈,加快整车电子控制和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和电机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研发,抢占技术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三是积极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大力支持校企(院企)重点合作项目。选择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重点扶持联合攻关项目,进一步降低技术成本,提高经济性和可靠性,形成整车与关键部件一体化开发格局。尽快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性价比,扩大量产能力,实现产业化。四是加强基础研究。在燃料电池研发方面,推进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部件的研发与示范,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重点,加快实现膜电极专用装备的自动化生产,推广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的示范,适当部署与国家863计划相匹配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深度开发。

    2、制定细分行业的发展规划,定点定向扶持龙头企业。一是确立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的职能部门统筹全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按照“三纵三横”(即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动力整车;车载能源、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的产业格局,选择我省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领域,统筹全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抓紧制定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细分市场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我省新能源汽车发展思路、技术路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产业布局。二是选择具有较好技术基础的关键零部件领域骨干企业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特别是对“电池、电机、电控”零部件具有独特技术优势的研发机构和企业,重点扶持、定向培养,使之逐步成为细分行业龙头;鼓励支持一批有技术、有实力、有积极性的企业加紧完善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宏观谋划与总体布局,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现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的超越和产业上的跨越。三是着力支持骨干龙头企业进一步形成工程化开发能力、规模化生产能力、网络化的售后服务保障能力和多元化市场开拓能力;鼓励业内上下游企业与产学研单位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完善产业链,壮大产业群。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襄阳等地创建“新能源汽车城”。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初期,考虑新能源汽车的运营重点方向和电池产品的技术性能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和技术风险,不宜太过分散地大规模建设充电站。为此建议:一是选择襄阳市作为全省(并争取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城”开展试点建设,在充电站、维修站、电池回收站和停保场等方面加大配套设施力度,积极探索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模式,制订实施充电设施总体发展规划。二是鼓励和支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等参与充电站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建设智能电网,运用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互动化的功能,实现智能分流电压及时段电价。三是规定试点城市采购新增城市公交车、垃圾清运车、城管及旅游景点用车中新能源车的比例,推进试点和示范运营,大幅度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比例。四是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集成、制造集成、示范运营三大中心建设,加快打造研发、信息、人才、营销、服务五大网络,加快构建支撑机制、市场机制、产学研互动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机制。大胆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同时,逐步从政府机构公务用车扩展到私人轿车领域进行示范,积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经验。

    4、尽快完善制订技术标准,不断探索新能源汽车营运的商业模式。一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地方和国家标准。我省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和电控研发中具有较大的技术和产业优势,要加强新能源汽车检验试验、共性技术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扶持骨干企业申报国家技术标准。二是积极鼓励企业创造新的商业营运模式。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初期,电池费用的居高不下使新能源汽车的价格高企,我省可以与国家电网合作,积极争取在我省建立换电为主、充电为辅、集中充电的基础设施;三是鼓励企业采用裸车销售、电池租赁、车换交融模式,用户只购买整车,而不购买电池,电池由运营商租赁给客户,客户无需负责充电等事务。

    5、加大政府主导,制定并落实相关扶持政策。一是充分发挥省电动汽车领导小组的作用,成立专题小组具体研究制定科技研发、产业化及配套设施建设和消费保障政策。二是研究制定从研发到产业化全过程的扶持政策。在积极落实国家优惠扶持政策的同时,根据试点情况,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我省新能源汽车从研发生产、市场推广、售后服务和回收利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三是出台峰谷分时电价,减轻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企业的运营成本,加快产业化的进程,为示范推广工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四是落实优惠政策,可以研究对传统能源汽车试行征收城市环境污染附加费,加上财政资金,建立新能源汽车消费基金,并率先在城市公交、邮政、物流、重点景区、交通微循环等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消费补贴,逐步推广采用新能源汽车,将新能源汽车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在同等条件下,倡导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通过免停车费、免购置税、免路桥费等,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认同度,带动和引领技术创新,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推广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