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湖北省委员会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围绕“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湖北发展低碳经济,应当“围绕一个中心、促进两大转变、发挥三大优势、构建四大体系、发展五大产业”,以此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实现我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具体建议如下:
一、以建设“低碳城市”为中心,抓住我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
低碳经济的发展,建设“低碳城市”是关键。目前,我省已经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应当不断探索和总结低碳城市发展的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积累经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其在武汉城市圈以及全省其他城市进行推广,将湖北建设成为中部乃至全国的低碳城市发展示范区,以此带动湖北的城市化进程。
二、促进“两个方式”的转变,突出我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
从居民生活方式来看,发展低碳经济客观上要求人们切实转变生活消费价值观,站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摒弃浪费型的高能耗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克服奢侈消费、“面子”消费、“便利”消费等陋习,树立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可持续消费观,使低能耗与环境友好的生活消费方式逐渐成为社会风气。
从企业生产方式来看,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企业的生产方式将面临重大冲击,必须朝着“绿色生产”转变。为此,我省应当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的管理机制和体系,认真落实《湖北省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强化能源节约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引导企业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变。比如:通过构建低碳经济的一整套标准体系及指标,对高能耗、高水耗、高电耗、高污染的行业和领域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建立和完善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用能设备的效能标准;用低碳经济的理念重新梳理和修订主要耗能、耗电、耗水行业中节能、节电、节水的设计规范和设计标准;制定低碳建筑和低碳社区建设的设计标准等。
三、发挥“三大优势”,创立我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1、发挥湖北的区位优势。湖北地处华中腹地,区位优势明显,在我国的经济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10年3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武汉在全国发展布局中的功能正式定位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我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一方面大力发展低碳的服务业,将我省建设成为区域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文化中心和金融中心;另一方面利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低碳工业,以此带动湖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发挥湖北的政策优势。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湖北大力支持,先后批准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青山和阳逻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东湖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试验区。湖北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当充分发挥这些政策优势,有效利用现有的政策平台,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开展低碳试点,逐步建立与全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低碳发展模式。
3、发挥湖北的科教优势。我省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雄厚的科教资源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大力发展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四、构建“四大体系”,为我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系统完善的制度保障
1、构建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我省应当在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省实际,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如制定地方节能监督监测管理办法、地方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地方推广和使用车用节能与清洁能源实施办法、地方主要产品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管理办法、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办法等。
2、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制度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必要保障。我省应当探索建立低碳经济发展考核制度、碳排放交易制度等,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共赢。如探索和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考核体系,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等资源环境指标纳入对地方和干部的考核,把生态省市建设的干部考核体系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干部考核体系结合起来,使各级政府转变执政理念,明确目标和责任,以此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3、构建政策支持体系。我省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征收环境税费政策、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信贷鼓励政策等,促进居民生活方式转变和企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就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信贷鼓励政策而言,应包括购买性支出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税收政策、财政信贷政策和投融资政策等。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应当建立绿色财政和金融制度,通过财政贴息、税前还贷、技改资金安排、融资优先等手段,引导和推进低碳经济的建设。在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结合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完善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吸引社会投入,推进国际合作,加大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
4、构建技术支撑体系。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动力。我省应尽快建立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如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零排放”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低碳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五、发展“五大产业”,为我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1、发展循环农业。湖北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农业综合科技实力均位于全国前列。目前,我省已经在荆门、孝感和咸宁等地建立了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应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优势,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不断增加碳汇。通过普及应用节约型农业新技术,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农业生物产业,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构建循环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使我省农业逐步向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持续高效、稳定运行的现代农业方向转型,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积极开展碳汇造林,加快培育二氧化碳吸收率高的树种和品种,探索二氧化碳清除率高的营造林模式。
2、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武汉拥有国家光电子重点实验室,还有烽火集团等一批拥有很强实力的电子企业,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上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应从自身产业实际和科教优势出发,紧紧围绕国家重点发展的电子器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等领域,大力推动光电子、通信设备等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技术领先和规模优势。加快建设消费电子、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实现规模与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加快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实现我省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3、发展低碳装备制造业。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得风能发电、核电、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支持风电机组、核电设备及配套材料、太阳能电池板及组件、节能技术改造关键设备研发和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综合竞争力,提前抢占市场份额,以适应未来大规模新能源建设的需要。
4、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目前,省委、省政府已经提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战略,当务之急是要落实好这一发展战略。应当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对区域内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精心策划,统一包装,整体推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通过高端旅游品牌吸引国内国际游客,提升湖北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使旅游业成为湖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柱产业之一。
5、发展金融服务业。我省应当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将武汉建设成为中部金融中心,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一是政府要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和融资方式改变,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通过建立相关的法规和制度改善投资软环境,特别是要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降低外地金融企业来武汉投资的门槛;二是加快构筑武汉金融管理框架体系,在重组整合武汉金融资源、提高其竞争能力和运转效率的基础上,努力培育和组建在国内和国外有影响力的大型金融企业集团,并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外地、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武汉;三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努力创造风险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政府风险资金的示范作用,建立风险投资的约束激励机制,加大对全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