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咸宁开发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建议

2014-09-15 00:56:55  
字体大小:【

 

湖北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


    6月30日至7月3日,省政协副主席李宗柏率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部分委员及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调研组,赴咸宁市及赤壁市、嘉鱼县就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开发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咸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咸宁市委、市政府把握咸宁市情,立足资源优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节会活动为动力,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逐步提高。通过举办首届中国咸宁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形成的倒逼机制,整合了咸宁旅游要素,壮大了产业规模,拓展了旅游市场,加快了咸宁作为优秀旅游目的地建设和向“中国温泉之都”迈进的步伐。

    一是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咸宁市牢固树立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基础、抓就业、抓文化、抓文明的全局观,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科学谋划旅游发展战略,在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实践中加快旅游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在旅游发展定位上,紧扣“两强促一强”(强市区、强县域,促进鄂南经济强市建设)这一主线,大力实施《咸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打造“中国旅游名城”、“世界温泉之都”。在旅游发展格局上,结合打造市区“五城一区”(工业新城、旅游新城、职教新城、咸安新城、梓山湖生态新城、向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区)、“北三县”沿江经济带和“南三县”特色经济带,着力构建“一大中心、两条长廊”(温泉旅游休闲中心、南北生态文化旅游长廊)。在旅游发展载体上,结合重塑咸宁宜居、宜业、宜赏的全新形象,着力推进“五城同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精心塑造节会品牌。在旅游推进手段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考核,坚持硬指标、硬措施、硬考核一起上。特别是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注重把超常发展旅游业作为化危机、保增长的信心支撑,研究制定了《突破性发展旅游业的若干意见》、《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行业主管、部门主动的旅游发展机制,确保每年40%以上的旅游投入增幅,全方位推进旅游业发展。2009年,咸宁市旅游综合收入34.03亿元,同比增长66.32%,占GDP的比重达到8.4%。咸宁旅游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重点引领产业,成为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

    二是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做大旅游市场。咸宁市全面把握国家、省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用足用好各项利好政策,做大做强旅游这一朝阳产业,拉动投资,激活消费,促进增长。一方面,以举办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为动力,以大建促大变。在办好九宫山避暑节、三国赤壁文化旅游节的同时,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咸宁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成功申创了温泉洗浴世界基尼斯记录,集中实施了交通、城建、村镇、宾馆、景区建设与改造,一年干了几年的事,极大地提升了咸宁的美誉度、影响度和开放度。2009年,全市交通运输业投资22.48亿元、城市建设投资40.11亿元,“百镇千村”建设投资16.45亿元,投资过亿元的旅游宾馆、景区项目15个,完成投资70.36亿元,带动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86.1%、24.3%、75%。今年1—5月份,全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同比增长55%,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另一方面,以做大做活旅游经济为重点,以大创引大商。坚持创新政策、创优环境、创活机制,加大旅游招商力度,通过合资、合作、出售、参股、转让、租赁等形式,吸引外来资本投资旅游业。成功引进了香港中旅集团、香港新恒德集团、北京华彬集团、广东碧桂园、三江航天集团、浙江通圣集团、武汉万豪集团、三特集团、丰太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新建3A级以上温泉宾馆、景区20多家,中心城区一座投资200亿元、占地54.6平方公里的旅游新城初具规模。大投入、大创建、大招商,打造了旅游大产业,繁荣了旅游大市场。2009年,全市接待游客716.4万人次,同比增长27.8%。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旅游者700.34万人次,同比增长149.6%;旅游总收入 36.2亿元,同比增长169.95%;预计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特别是武广高铁开通运营后,来自港、澳及珠三角等地的游客纷沓而至。旅游经济乘数效应充分释放。2009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占三产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4%,旅游带动三产占GDP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20.1万人。

    三是打造六大特色旅游品牌,加快旅游产业综合提升步伐。咸宁市注重把握旅游业与其它行业的资源互补性和利益关联性,找准旅游业发展与发展方式转变的结合点,通过做强做优旅游业来提升农业、调整工业、搞活商贸、繁荣文化、保护生态,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魅力、活力和实力。大力实施旅游产业升级计划,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制定了温泉旅游服务质量、设施、安全、卫生、环境及保护旅游者权益等方面的标准,打造了温泉养生之旅、三国文化之旅、山水观光之旅、溶洞探奇之旅、桂竹品赏之旅、民居寻访之旅等六大特色旅游品牌。坚持旅游与农业融合,以旅促农,以农兴旅。大力发展以“农家乐经济+乡村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成农家乐旅游点1135个,其中星级农庄49家,农家乐经济直接带动农民年均增收6.3亿元。嘉鱼官桥八组、赤壁沧湖生态农业开发区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通山九宫生态农业观光园、咸安天人果园等8个农庄被评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坚持旅游与工业互动,以旅助工,以工壮旅。按照产业“两型”化、企业园林化、园区景观化的思路,在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型产业,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既推动了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集约度、集群度不断提升,又推动了景观工业、休闲工业、生态工业、绿色工业加快发展。2009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6.5%,二氧化碳减排“十一五”目标提前一年完成;食品饮料制造业、旅游工艺品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1%、48%。坚持旅游与商贸联动,以旅活商,以商带旅。今年1—5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其中批发业零售额增长58.4%,住宿业零售额增长29.1%,餐饮业零售额增长42.4%。坚持旅游与文化结合,以旅扬文,以文化旅。集特色地域文化之大成的《梦寻咸宁》、《白云深处》、《千古风流》等文艺精品屡获嘉奖,“泡出健康、泡出美丽、泡出时尚、泡出文化”已成为温泉洗浴休闲的代名词。2009年,咸宁市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2%,文化产品产值增长35%。坚持旅游与生态共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开展造绿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4.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4%,咸宁温泉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与华彬集团再度合作打造华中低碳经济示范区,携手西门子共建“未来人居”展示基地。

    二、咸宁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咸宁市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发展势头强劲,但长期以来形成的特色不显、管理混乱、服务不优、价格过高、体制不顺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咸宁市旅游业的发展。

    一是品牌形象模糊。一个城市的主题形象,应该是对其资源特色和文化特征的高度概括和提炼,而且通俗易懂、上口入心。咸宁市此前推出的城市形象推介语“三国赤壁故地,内陆核电新城”,没能准确概括出咸宁生态之城、温泉之都的资源特色和城市文化特征,更何况“核电”未必有预期的新鲜感和吸引力。除城市品牌形象模糊外,某些景区(点)的品牌定位也不准确。

    二是发展方式粗放。旅游业发展尚未摆脱粗放发展方式,支撑旅游发展的动力主要依赖资源开发与规模扩张,文化元素、科技支撑在提升旅游竞争力上的作用不明显。在产品培育上,没有突出生态优势、文化特色、地域特点;在文化挖掘和提炼上,对文化特质缺乏深入挖掘、精准提炼。竹海就是看竹,没有文化的参与;温泉就是泡澡,缺乏文化的植入。温泉产品同质多、差异少。目前,国内温泉产品已从第一代的单项洗浴、第二代的洗浴加游戏、第三代的洗浴加休闲,发展到产业规模化、娱乐特异化、产品系列化、康疗科技化、休闲时尚化为一体的第四代,而咸宁市温泉景区大多数尚未达到这一水平。

     三是产业结构失衡。在当前旅游形式从“慢旅快游”到“快旅慢游”的转变中,咸宁市旅游还没跟上节拍。其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旅游要素不够均衡,产业链条不够健全。在整个旅游产业链中,观光游比例过大,休闲消费项目明显不足。在诸要素中,旅游娱乐业奇缺,特别是高档娱乐中心不能满足游客需要。旅游购物、旅游商品开发不够,没有特色,购物场所大多小、散、差,旅游商品缺乏地方特色、文化品味、产品档次。

    四是配套服务滞后。硬件不硬,软件尚软,交通、信息等配套服务严重滞后于旅游项目建设。温泉景区的水质、卫生、安全尚未得到有效监督,餐饮、客房服务中的乱减份量、乱提价格等“宰客”现象普遍,设施、用具(品)的数量还不能满足游客需要。一些已经出台的管理规范在一些景区还未得到实施。出租车等窗口行业擅自涨价等现象屡禁不止。除主干道外,旅游景区交通不畅、标识不明,信息网络不健全,旅游餐饮地方特色不明,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五是资源整合不力。目前,资源开发、产品营销、线路设置、宣传推介都存在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不够的问题。跨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还没有启动,如鄂南大竹海,仅限于星星竹海一隅,没有把邻近的随阳、洪下竹海作为一个整体来开发,资源品类单一,难以形成规模和竞争力。不同类型资源优化配置还没有起步,自然生态资源、历史人文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互促共生。区域之间存在区域壁垒,同质竞争现象普遍存在,景区景点之间互利协作、互送客源还没有破题。

    三、关于加快咸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咸宁作为我省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且资源组合好,发展具备较好基础,为进一步乘势而上,加快咸宁旅游业的发展,把咸宁建设成优秀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温泉之都,打造成长江经济带和我省的重要旅游品牌,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制度上加大创新力度。一是强化政府主导。成立政府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旅游工作,协调解决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跨区域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旅游发展经验,探讨推进旅游一体化建设的途径,研究推动旅游发展的措施办法。二是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必须从经营理念、运行机制、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实行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分离”,积极引导非公经济进入旅游行业。三是加快沿江快速通道和长江旅游专用码头的建设,为沿江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四是理顺景区管理体制。要有效整合资源,实现整体规划与开发,探索建立统一的营销平台和统一管理下利益分配的合理方式,建立适应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二,在政策上加大倾斜力度。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对于拉动第三产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拓展就业空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在政策上进一步予以倾斜。一是放宽用地政策。在不影响占补平衡、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利用沿江荒滩荒坡开发旅游项目。二是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民间资本依法开发旅游资源,投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项目的融资力度。三是放宽特色项目审批。对于利用沙洲、荒山等市场前景好、填补区域空白的旅游项目要放宽限制条件。

    第三,在资源上加大整合力度。一是整体谋划旅游发展。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地域区位差异,整体编制规划,实现项目功能分区,避免简单重复和低水平建设。对于特色明显的资源要加大开发力度,整体规划上做到扬长避短,互为补充,形成旅游产品布局的合理性。二是整合旅游资源。长江流经我省1000多公里,省内各大优势资源绝大多数临近长江干流或支流,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精心设计旅游线路,达到长江一线穿珠、精彩各不相同的效果。开辟沿江水上旅游线路,建设长江旅游经济带。三是整体宣传推介。发掘和整理巴楚文化、三国文化、道教文化,聚集资源、聚集人才,集中推介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经济社会效益高的旅游文化品牌,形成宣传上的强大合力。四是根据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合理设计各种层次的旅游活动项目,尽可能多地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

    第四,在项目上加大支持力度。抓紧启动一些投资规模大、支撑和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旅游重点项目。建立旅游项目库,把计划变成一个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项目,把项目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发挥优势项目的带动作用,完善相关产业合作发展协调机制,把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经济市场、城乡体系和社会发展与优势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实现一体化发展。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对咸宁旅游发展的扶持力度,把咸宁温泉品牌打造成湖北的重要旅游品牌和在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高的旅游精品。加大“省助市办”的力度,建议参照随州炎帝寻根节支助标准,进一步加大对咸宁市举办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的省级财政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