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湖北省委员会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解决北方地区缺水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事关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长远利益。工程建设的重点在移民,工程建设的成败在移民,而且移民问题关系到广大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秩序稳定。面对丹江口库区再次移民的客观实际,借鉴三峡库区移民安置的经验,我们建议:
1、妥善解决老移民遗留问题,让库区移民从首次移民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于1958年9月动工兴建,1973年建成运行。当时有效搬迁安置总人口38.2万人,涉及湖北、河南两省的22个县(市)、155个乡(镇)、3564个村、8214个组;郧县、均县、淅川等三座县城累计搬迁50余万人次。由于受当时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移民盲目后靠,强制搬迁,补偿标准极低,实际用于移民安置的补偿费人均只有65元,这与三峡移民安置费比较差距极大。这批为丹江口水库付出了巨大牺牲的移民,在困境中苦熬了40个春秋。他们缺乏发展生产的条件,人均土地在0.5亩以下的有12.4万人,其中0.3亩以下的有4.8万人,靠耕种水库消落地为生的5.5万人;库区移民人均纯收入1570元,相当于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二分之一。至今仍有30%的库区移民居住在建库时临时搭建的土木结构“排子房”,许多移民家中一贫如洗。丹江口水库老移民遗留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建议省政府拨出专项资金以解燃眉之急,缩小“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补偿差距。
2、充分考虑丹江口库区移民的特殊性,建立移民外迁的激励机制。丹江口移民区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匮乏,土地质量差,移民生存环境容量小,农村移民安置只能依靠以外迁为主。事实上,移民故土难离,需要一两辈人,才能融入当地生产生活习惯,库区群众很多不愿意外迁。为鼓励外迁,建立移民外迁的激励机制十分必要,而激励机制的核心是要提高外迁移民生活补助费标准。这一补偿标准理应高于其他库区:其一,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库区是二次淹没、移民是再次搬迁,这在全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史上独一无二。由于历史原因,第一次移民存在“淹没重、经费少、欠帐多”等一系列突出遗留问题,特别是外迁移民返迁回来后,成为无户口、无土地、无房屋的“三无”游民,生活极度贫困。其二,中线工程自上世纪五十年以来,一直久议不决,水源地错过了大投入大发展的好时机,经济社会发展为之受到重大影响,10多万移民生活在温饱线以下。虽然规划移民补偿时,考虑了老移民的欠帐问题、库区的再生贫困问题,提高了补偿倍数,但库区主要经济指标远远低于全国、全省水平。其三,库区淹没实物指标是1990年调查的,已时隔18年之久,淹没区的移民人口、专业设施等各类实物指标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四,库区扶贫工作任务重,在一期工程移民总量中有19万多人采取后靠安置,移民脱贫致富步履维艰。二期工程移民覆盖一期移民4.7万多人,覆盖比例只占16.7%,大量的淹没线上老移民没有在补偿中考虑,使新一轮库区移民脱贫难度进一步加大。其五,丹江口库区以调水为主,库区难以享受长期的优惠电价等项补偿,这些都是在移民安置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方面必须统筹考虑的。
3、扶贫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对水源保护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经历了“大炼钢铁”、丹江口水库移民迁建、汉丹和襄渝铁路建设、“二汽”上马、黄龙滩水库兴建等大型工程,当时这些工程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期工程大量移民后靠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最为突出,以致十年十灾,十灾九旱,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环境和人的生存环境。利益方面,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对入库水质提出了严格的控制标准。为保水质,近年来十堰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水土流失和部分河段水污染状况与规划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模数高,荒漠化半荒漠化范围扩大,退耕还林任务重,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年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有增无减,面源污染突出。随着丹江口库区人口的继续增长,库区居民的生存环境还将会进一步恶化。为保护环境,一些原本可以发展的工业被受到限制,促使库区县市产业空心化和再生贫困化,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国家虽然对库区的项目作了重点安排,但中央投资只能起到示范引导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质保护问题。为此,恳请省委省政府积极争取国家把丹江口库区列入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计划,按照长江源、黄河源生态功能区的政策对鄂西北山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予以政策支持。目前,丹江口库区仅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鄂西北山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这显然与丹江口库区保障供水安全的重要地位不相符。
4、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库区移民创造就业门路。丹江库区移民安置不能采用以前包办式和一次性赔偿式等办法,应实行开发式移民安置,将移民安置与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一是要尽快制定《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设立丹江口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恳请省政府争取国家尽快启动《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丹江口库区产业发展方向及相关政策,设立丹江口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扶持库区特色产业发展。
二是要避免城镇移民生活贫困化和产业“空心化”。库区因搬迁企业大量关闭、破产,容易出现大批职工失业下岗和工业产业“空心化”问题。建议政府根据库区资源情况,把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和旅游4大产业作为库区移民今后增加就业和经济增收的主要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和扶持。库区各地要积极组织和配合,抓好与其配套的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工作,配套建立深加工和精加工产业,建立健全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体系,有力促进产业迅速发展。
三是要防止库区的产业发展受到人力资源缺乏的制约。一方面要本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的方式,让投资者能看到移民产业化能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帮助他们壮大企业,扩充企业产品的销售市场,使企业更具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要实施科教兴库战略,大力培养库区人才,通过务工培训开拓致富思路,提高致富技能,为库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四是要协调好移民安置与生产发展的关系。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应以大农业为基础。发展农业以保证粮食稳定增长为前提,同时有计划有步骤的扩大经济作物,建立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棉、粮、油商品农业基地,林特产品和中药材基地。发展经济林业、牧场养殖业、建材业、食品加工工业、旅游业,逐步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库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是要积极探索以城镇为依托安置农村移民的新途径。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现代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农业,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中央提出加快城市化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战略,可积极探索以城镇为依托安置农村移民的新途径。如十堰市张湾区,依靠国家给予的有限资金,区政府出台配套扶持政策,目前已成功迁移出209户986人,成功地探索出了城镇安置移民的路子,其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5、建立水库移民社会保障制度,确保移民搬得出、住得稳住、能致富。第一,在大力扶持库区产业发展、扩大就业门路的同时,对于转为城市户口的失地农民和未实现再就业的搬迁关破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应积极促进其就业和再就业,对其中符合低保条件的,由当地人民政府依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予以最低生活保障。对水源地的低保补助资金缺口,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中统筹考虑。第二,在移民开始搬迁到安居乐业需要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这是移民生活最艰难的时期,也是移民最需要基本生活保障的时期。应加大这个时期社会保障力度,社会救助应该优先考虑贫困救助和最低收入保障,社会保险应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为主。第三,在移民生计得以恢复,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以后,移民社会保障体系要在有区别的基础上,逐步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接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其中,社会保险可以逐步扩展到包括工伤和生育在内的全部保险子项目。第四,社保资金的筹集由水库建设(管理)单位和移民共同承担,地方财政也应给予适度支持。水库建设(管理)单位社会保障出资可以从移民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以及以后水库收益中划拨。水库效益出现前,由水库建设(管理)单位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中提取相应的费用投入进移民社会保障账户。水库移民社会保障制度,在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后应由水库建设(管理)单位委托地方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运作,水库建设(管理)单位负责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