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常委会会议现场。
图为:分组讨论现场。
图为:刘顺国在大会上发言。
2017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五位,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第一支柱产业。但供给结构不够优、竞争力不够强、生产方式不够绿、比较效益不够高、基础支撑不够硬的短板问题,还需要加把劲去解决。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十九大报告首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
“三农”,是全局稳定的“定海神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为政协委员履职明确了方向。
聚焦“实施质量强农战略,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政协常委、委员在十二届三次常委会会议上,以务实精神展开协商议政。
深入调研、详细分析湖北农业面临的薄弱环节、短板问题,委员们形成这样一个共识:
湖北要强,农业必须强起来;农业要强,质量必须提上来。
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如何结合实际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
如何认识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三农”工作的大趋势、大格局、大逻辑?
如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
如何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
如何促进农业发展的优质化、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产业化、信息化?
与会人员积极思考,踊跃建言。
1
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由“有没有”“够不够”,转向“好不好”“优不优”——
将“舌尖上的安全”,作为质量强农的重中之重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上的民生大事,也是省政协常委、委员关注的焦点。
与会人员认为,农业在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谈绿色、有机,湖北的水稻、油菜、生猪、淡水产品都是特色产品,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抓好食品安全。
叶青常委认为,既要“产得好”,还要“卖得好”,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必须切实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他提问说,如何进一步围绕“卖得好”,来加强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工作?
省经信委有关负责人回应称,将从四个方面加以推进:确保100%的行政村通宽带,力争实现自然村4G的全覆盖和95%以上的自然村通光纤;推进农产品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农村电商产品的产业基地和特色集群;继续推进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做好百万创客培训工作。
与会人员在讨论中认为,农产品安全来源于质量,质量来源于标准,标准来源于规模。
全国政协委员梁鸣代表武汉市政协提出建议:大力开展标准化种植园、畜禽和水产养殖场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整村、整乡镇、整区县创建;健全“单个企业循环—园区线循环—区域面循环”三级循环农业体系;
以建设“中国种都”为目标,整合全省农业科技资源,建立现代种业产业技术体系;
设置科技专项引导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链式技术组装集成,研发推广水土资源保护、工程化种养结合、秸秆畜粪循环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应用型技术;
完善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规,健全质量安全事故赔偿、信息通报公示和处罚等制度,提高违法成本,倒逼绿色发展。
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式监管,多位常委在发言中谈及。如何实现?
当阳市政协主席孙照玉建议,出台省级关于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意见,出台解决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工作的相关政策,完善法规政策,落实主体责任,在有关管理办法中,增加产地准出硬性约束条款;
建立覆盖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加快建立“产地有准出、产品有身份,来源可查询、去向可追踪”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农业有效需求供给不足,质量问题是关键。
与会人员认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他们认为,我省生态良好、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要发挥好,必须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加快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宋君慧常委代表省民建建言:在全省开展摸底调查,制定全省特优区发展规划,在已有三个国家级特优区的基础上积极争创更多国家级特优区;
切实指导县(市、区)编制特优区建设规划,研究和处理好同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关系;
坚持市场导向和高质量发展原则,按照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逻辑与需要,完善特优区产业链,完善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链条,完善品种繁育、产品研发、冷链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的产业链条。
2
我省茶叶产量和面积均居全国第三位,但2017年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与我省无缘——
抓住机遇打造公用品牌,不只为他人做“嫁衣”
农业强不强,关键看品牌。品牌是产品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饮长江水、吃湖北粮、品荆楚味”,怎样在全国、全球唱响?
刘顺国委员认为,机遇难得,我们要快速抓住。
习近平总书记与印度总理一场饮湖北茶谈国际事的外交活动,就为湖北茶叶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新机遇。
他建议,强化品牌引领带动。在全省凝聚将诸多茶叶品种打造成少量茶叶品牌的发展共识,抓住“一红一绿一黑”重点,着力打造“宜红茶”“恩施玉露”“赤壁青砖茶”等名优茶品牌;
设立专门机构,统筹全省茶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和协调管理;着力促进茶叶主产区各档次茶的合理布局;加快茶叶产地市场建设,以武汉为中心建立专业的茶叶交易中心市场。
截至2017年底,我省农业品牌建设颇有成效,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企业达1994家,“三品一标”总数达4403个,总量规模位居全国前五位。
然而,农业品牌多而杂、不精不专,在全国家喻户晓、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大品牌少。以茶叶为例,有一部分茶叶成为省外品牌的原材料。
李军常委代表省农工党、省政协人资环委建议,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出台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打造10个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个国家级农业企业品牌,30个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
委托专业机构定期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行测评,及时通报情况、研究问题、改进工作;
加强品牌建设,实施湖北农业标准化工程,突出湖北水产优势,重点打造一批万亩以上标准化水产品品牌基地,以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化生产,确保农产品品牌的品质基础。
截至2017年,我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数量达165个,居全国第二。
但绝大多数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停留在“申报成功即结束”的阶段,后续发展乏力。
周建元常委代表省民进建议,遴选我省地理标志产品重点支持清单,实施地理标志产品分类推进措施,保护一批,培育一批,创新一批,开发一批;
逐步构建由省级品牌、地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等组成的多层次品牌发展体系,统一打造湖北地理标志产品,促进地理标志产业整体提质增效。
“酒好也怕巷子深”,好的农产品也是如此。
省政协人资环委考察山东、河南农业品牌建设,综合省内调研情况,对今后我省农业品牌建设,给出五点参考启示:
提高认识,加强品牌建设的顶层设计,品牌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加强优势资源的整合,打造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一个产品打造一个品牌,保证质量和安全,提升附加值;
围绕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建设,建立农产品安全追溯制度,维护品牌良好形象;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品牌诚信体系,构建品牌危机处理应急机制;
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宣传营销体系。
农产品品牌化,依然任重道远。
3
从蛋鸭养殖、水禽加工上规模,到畅想田园综合体,农村一二三产业迈向融合发展——
落实发展新理念,推动多元化发展
农民种地要想有好的收成,就必须经历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的漫长过程,“风调雨顺”很关键。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要继续推进清洁能源、生态保护、气候智慧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无疑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现实和未来切入口。
全国政协委员王红玲说,气候智慧型农业是低碳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等发展理念的融合、创新和超越,更加强调农业的减排性、适应性和高效率。
今年,湖北按要求正在申报GEF7(全球环境基金赠款项目)“湖北食品安全与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
她建议,以此为契机,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速湖北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
尽快出台湖北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规划与配套激励政策措施、湖北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战略;
因地制宜选择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模式,在湖北水稻主产区应以稻田温室气体减排为首要目标,同时以加强生态建设、提升畜产品生产效率为重点;
加强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申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环境基金会、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气候智慧型农业合作项目。
与会人员在讨论中认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位居全国前列,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强、不优的问题,逐渐凸现并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省九三学社经济专委会副主任王家国代表省九三学社建议,选择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科学规划,调整结构,优化布局,集中资源,精准发力;
抓住新一轮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契机,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从分散化和粗放式的种植养殖方式向适度规模化和标准化转变,保证充足和优质高效的原材料供应;
积极鼓励、推广和倡导农产品加工业“吃干榨尽”和“零废弃”的生产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
我省已经出台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如何落实落地?
陈茉莲委员代表鄂州市政协建议,把环梁子湖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放在推进长江大保护的战略高度整体谋划,明确环梁子湖流域3265平方公里作为全省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区,确定总体目标、发展路径和体制机制,指导省直各部门和沿湖各市制定相关政策,整合环保、国土、水利、林业等部门的生态项目、资金和政策,发展生态农业,在长江大保护中率先走出一条农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
创造了“小胡鸭”品牌的胡秀容委员也来到协商现场。她说,蛋鸭养殖的小农状态、水禽加工企业“大群体、小规模”等困难,制约着品牌的壮大。
她提问,我省将采纳哪些措施,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构建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回应说,将用力抓企业主体,推行园区群集效应;用力抓基地,建立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用力抓物流,全方位推进农业产业链形成;用力抓机制,形成利益紧密而生产分散的机制。
中央已经提出建设“田园综合体”的理念和要求。
邹薇常委提问说,我省将采取哪些措施发展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以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建设具有湖北特色的田园综合体?
省旅游委有关负责人回应说,将强化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训,深化五级联创;继续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引导旅游与重点产业融合,讲好湖北故事;继续实施旅游扶贫工程;继续推动乡村旅游的厕所革命。
4
资本可以流动到任何地方,而土地是不能搬迁的——
紧盯“钱、地、人”,改革创新促进要素聚集
如何盘活土地资源?
如何保护湖北2.3万份种子资源?
如何深入推进“三乡工程”?
如何大力推动工商资本下乡?
……
与会人员讨论激烈。
农科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少,立足于本土创新创业的农民少,到农村从事农业经营的人才少。怎么办?
谢红星委员建议,发挥高等院校优势和作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改革招生制度,扩大农科招生规模;扩大定向培养;开办新型职业农民学历班和青年农场主班;建立高职直升涉农本科的通道;
提高农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减免农科专业学生学费,鼓励农科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农村基层培养种养大户、企业家等农村实用人才。
资本下乡已成潮流。如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同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罗绪军委员认为,引导城市资本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振兴的力度还要加大,并代表省工商联提出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打造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合理编制规划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促进农业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加快制定我省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
建立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受益者;
设立省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鼓励地方财政建立健全租赁农地风险保障金制度,在农业投资中引入更多商业保险等,防范资本方、村集体、农户权益受损。
殷殷建言,牵挂着荆楚农村,关注着乡村振兴,助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本版图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朋 通讯员 李万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