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北时强调,湖北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勇于探索,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湖北省委、省政府系统重塑湖北对内对外开放格局,实施五大行动、打造五大高地,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推进开放支点建设。牢记“国之大者”、锚定省之要事,今年以来,湖北省政协坚决扛牢政治责任,聚焦加快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进行深入调研、协商议政,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凝心聚力、献计出力。
2025年7月,长江之畔的武汉阳逻港铁水联运二期码头一派繁忙景象,高耸的岸桥将一个个集装箱精准吊装到无人集卡上。这些集装箱,有来自重庆、上海的,还有的来自远洋的日本、韩国的,它们沿着专用通道转运至不远处的铁路堆场,转乘火车驶向全国乃至中亚、欧洲腹地。
盛夏时节,东湖之滨万物葱茏。7月10日,湖北省政协召开十三届九次常委会会议,48篇调研成果汇聚众智为加快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议政建言。
站在经济规模稳居全国第七的新起点上,湖北如何以奋勇争先的昂扬姿态,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壮阔征程中谱写新篇,需要齐心协力答好“改革开放”这一时代命题。
为此,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到会听取发言并讲话。他强调,要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特别是社会主要矛盾、总体供需格局、要素保障条件、底层增长逻辑与国际竞争环境所发生的复杂深刻变化,清醒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挑战,在统筹做好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坚持依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速重构新的发展模式和增长动力,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破冰:制度创新激活一池春水
“湖北的改革开放,必须从最难啃的硬骨头下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是与会委员们的共识。
当前,湖北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今年上半年从深入实施国资国企改革、大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服务创新,到深化财政零基预算改革和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和制度型开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委员们建议,要聚焦市场、投资、产业、贸易、金融、创新等重点领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四梁八柱”,以关键环节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各类企业活力。完善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开展“首位产业”培育工程。
营商环境是改革开放的“晴雨表”。湖北深入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连续三年每年降低企业成本1000亿元以上,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湖北三年三进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委员们认为,“高效办成一件事”不仅是一句口号,更要落实政务、产业、创新、开放、法治“五大生态”建设,要以帮助企业渡难关、越障碍、拓新路为标准,优化营商环境考核指标体系,让“鄂汇办”蝶变为全国数字化政务标杆。
金融活水如何精准浇灌赋能改革?今年以来,湖北给出了创新答案。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发放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两农”信用价值贷款共计571亿元。委员们对此高度认可,并建议以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协同发力,形成“股权融资﹢债权支持﹢保险护航﹢上市培育”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全国碳市场和碳金融中心建设在湖北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要加快绿色金融引领双碳转型,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碳市场和碳金融中心。
■突围:科技创新锻造产业硬实力
在武汉“中国车谷”,一辆辆智能网联汽车驶下生产线;在“世界光谷”,光电子产业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委员们调研发现,湖北已形成“51020”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格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生命健康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布局已落子如飞。湖北制造的竞争力,正从传统优势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延伸。
委员们建议,做强优势产业“主心骨”,推动光电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产业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着力打造“世界光谷”“中国车谷”。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国际通道”,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船舶、类脑智能、空天信息、生物制造、新型储能、6G通信等前沿方向,依托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武汉未来科技城等平台,系统构建“技术攻关—成果孵化—场景示范—市场拓展”全链条生态,推动“技术﹢数据﹢解决方案”一体化出海,打造面向全球的未来产业增长极。
委员们认为,龙头企业是产业生态的“领头雁”。要落实湖北实施外贸龙头育强计划,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环大学创新经济带。
■联通:枢纽平台重塑开放新格局
凌晨的鄂州花湖机场,货运航班起降繁忙。由武汉天河机场和鄂州花湖机场组成的空中“双枢纽”引擎轰鸣,奏响了内陆开放的最强音。中欧班列(武汉)华中区域集结中心建设如火如荼,长江黄金水道上,武汉港、荆州港正崛起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湖北,正以“重构开放通道、重塑物流体系、提升开放平台、优化开放政策与创新开放服务”,更好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和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
委员们认为,要围绕发挥湖北“九州通衢”区位优势,统筹“水铁公空网”,主动对接长三角、粤港澳、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区域,推进枢纽“国际化”“标准化”“集成化”。
“做强‘双枢纽’,要着力推进路网畅联、监管互认、资源共享,互为引流。”
“加快中欧班列(武汉)华中区域集结中心建设,将运输通道升级为‘经贸生态’。”
“联合湖南、江西开行‘中欧班列﹢’特色专列创新模式,共享三省80%的欧洲返程货源,切实提高重箱率。”
“以机制重构破解多式联运‘软梗阻’,成立省级多式联运管委会,赋予项目审批‘一窗受理’权限;以枢纽集成突破‘硬阻隔’,打造‘武汉—鄂州’超级联运枢纽。加快推进‘水铁公空’不同运输方式的电子运单、联运装备、装载工具、信息平台等的标准化改革和应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单制’‘一箱制’。”
面对湖北“缺顶尖平台”的痛点,委员们呼吁抢抓国家新一轮开放布局机遇,申报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聚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物流枢纽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落户湖北。整合自贸区、综保区功能,发挥香港窗口作用,并培育汉口北等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主体。
如何提升开放型经济枢纽平台的能级和效能?委员们建议,要加快实施湖北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促进武汉、襄阳、宜昌三个片区协同推进改革试点,指导各综保区围绕功能定位、招引龙头外贸企业集聚,强化开发区开放型经济导向,健全完善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功能,为企业出口出海提供一站式服务。
■协同:区域联动构建开放共同体
从长江经济带到“一带一路”,从中部崛起到“中三角”协同,湖北的开放视野不断拓宽。增强区域协同开放,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也是湖北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应有之义。
委员们建议,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强同有关国家和省际间合作,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策划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合作项目,逐步形成区域之间合作新格局,带动开放型经济的整体跃升。全面融入中部崛起战略,要加强与中部地区趋同性产业跨区域合作,提升重点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建议组建湘赣鄂“中三角”科技创新联盟,汇聚三地英才,组建“硬科技要素池”,共享创新资源。
推进汉襄宜“金三角”创新协同,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襄宜、产业在全省”的协同创新格局。深化长江中游城市群数据要素合作,加速融入国家算力布局,加速湖北融入数字经济国家战略。
对此,李殿勋与大家交流说:“更大力度推进协同式创新,要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牵引,统筹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国内外合作创新、线上线下开源创新,以及军民融合、实数融合、科技与金融融合。”
李殿勋听取委员发言后说,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点举措,也是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支撑。省政协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专题协商,抓住了湖北经济转型升级与社会治理变革的要害,意义重大、十分必要。各位委员的发言站位高端、思维前瞻,体现了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省政府将认真研究、充分吸纳。
“改革开放是湖北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省政协主席孙伟在会议闭幕总结时强调,要在学深悟透做实上下狠功夫,胸怀“国之大者”、锚定省之要事,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积极助力扩大高标准制度型开放、提升开放枢纽功能、培育开放型产业体系、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加快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为支点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大江奔流,千帆竞发。湖北改革开放的新画卷,正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壮阔征程中徐徐展开。从制度创新到产业突围,从枢纽建设到区域协同,湖北正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久久为功的定力,书写新时代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精彩答卷。
﹥﹥﹥委员发言摘登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湖北省委会主委杨玉华:
以思想破冰激发开放活力,培育体制机制新优势,打造营商环境新标杆;以产业升级夯实开放根基,推动传统产业“链式改造”,培育新兴产业“出海梯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国际通道”;以枢纽提能拓展开放空间,推进枢纽“国际化”“标准化”“集成化”;以平台增效提升开放能级,优化整合各类平台功能,持续提升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湖北省政协常委、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邹薇:
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协同推进集成式改革,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辐射作用更强的改革开放高地。以改革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改革,增强协同式创新的策源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擦亮一流营商环境新名片,深化贸易流通体制改革,打造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新样本。
湖北省政协常委、农工党湖北省委会副主委刘剑峰: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系统提升开放枢纽功能,强化枢纽经济开放辐射力,湖北要加速设施互通,构建高效物流网络体系,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化标准对接,促进多式联运无缝衔接,引领互联互通新格局;推进制度融合,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
湖北省政协委员、省商务厅一级巡视员陈华荣:
湖北省外贸依存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来自外部挑战带来预期不稳,主导产业外向度偏低,外向型主体规模偏小。建议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着力提升“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外向度;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支持鄂州等市州用好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全面提升平台能级,招商引资引贸两手抓,持续优化贸易环境,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政协常委、致公党湖北省委会副主委黄翠: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与无人机物流、通用航空、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有望为内陆地区开辟新的改革开放增长极。建议联动武鄂黄黄及周边航空产业相关城市,加速低空产业链强链补链,深化低空技术应用,拓展多元化场景,加速推进北斗卫星导航与车联网技术在低空飞行领域的融合应用,构建高精度导航与高速通信体系,赋能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
湖北省政协委员、民进湖北省委会监督委员会副主任徐映梅:
湖北自贸片区(武汉、襄阳、宜昌)需以差异化、协同化、国际化为导向,在金融开放、贸易数字化、区域协同、规则对接等领域补短板、强特色。通过复制上海“全链条创新”经验,结合湖北“九省通衢”区位优势和“光芯屏端网”产业基础,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最终实现从“政策跟随”到“制度引领”的跨越。
湖北省政协常委、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彭育园:
湖北要展现“科教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以高水平开放加快推动国际科教合作,把科教优势转化为支点建设的持续动能。建议聚焦人才双循环的“阳光”,优化科教人才流动与激励政策;立足高能级平台的“土壤”,打造国际科创走廊;着力创新生态的“空气”,破除制度壁垒,营造开放包容氛围;围绕创新服务的“水分”,强化成果国际转化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常委、武汉市政协主席杨智:
进入新时代,武汉理应在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建议强化枢纽链接功能,形成航运枢纽、临港物流、临港制造、多式联运基地等要素集聚的枢纽功能核心区;强化平台载体功能,强化交往交流功能,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优化开放环境,促进口岸通关便利化,建设包容有序、海纳百川的内陆开放高地。
■记者手记
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
不沿边、不靠海的湖北,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强化支点意识、争先意识,抬升发展标杆,奋力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九州通商、九州通融”的开放支点。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湖北省政协常委会组成人员通过本次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的调研协商,再次得到深刻的思想洗礼和学习提升。
为高质量开好本次会议,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亲自审定会议方案,省长李殿勋精心点题并到会讲话,充分彰显了省委、省政府对政协协商议政工作的高度重视。
从前期扎实的理论学习,到调研报告数十次打磨完善;从省政协主席孙伟带队深入一线调研,到界别委员多层次调研,委员们以学习破除思想藩篱,用脚步丈量思路视野,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建言成果,获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的高度肯定。省长的讲话更为委员准确把握形势、明确履职重点提供了有力指导。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湖北已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行动号角,正以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为目标,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中展现湖北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