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要闻

2024年,全省各级政协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
开展一线协商7800多次,推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9500多个

以一线协商有力有效助推基层社会治理走深走实

2025-02-20 07:49:34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张辉 郑轩  
字体大小:【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2024年以来,全省各级政协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积极运用“根、干、枝”的工作思路和“两个统筹”的理念方法,积极探索发挥人民政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实践中的独特优势,通过一线协商助推基层社会治理走深走实。


助推办成了一批老百姓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围绕推进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持续深入调研建言,推动成果转化落实。关爱“一老一小”,就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开展专题协商。全省各级政协开展一线协商7800多次,推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9500多个,开展政协委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双服务”主题活动5200多次,受到基层和群众普遍欢迎,人民政协制度助力基层治理效能进一步彰显。


14-52-090246-1482892471.jpg

宜昌市伍家岗区政协开展“松林对话”一线协商现场


服务群众可感可及 委员下沉走深走实


融入基层治理有力有效。各级政协组织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完善一线协商组织体系、阵地平台、工作机制,丰富协商内容和形式,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实现了有效衔接,一线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了有效融合。


武汉市政协构建融合共建、条块结合、系统联动的委员协商议事之家、委员工作站、委员工作室的“家站室”一线协商平台矩阵,把政协委员力量注入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


恩施州政协、潜江市政协完善多方协商主体机制,在协商活动中多请群众说、多让大家议,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服务群众可感可及。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选择切口小、接地气、群众关切、适合商量的议题,组织村落夜话、院坝协商、板凳协商等,共同解决涉及特色产业发展、公共设施配套、基层矛盾化解、人居环境整治等群众实际问题;聚焦“关爱困境儿童和流动、留守儿童”主题,同步开展政协委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双服务”活动5200多次,受到基层和群众普遍欢迎。


孝感市政协组织委员从垃圾处理、厕所革命等群众身边事做起,推动改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应城市政协委员开展8轮社区协商,拆除汪家台社区309个“小车棚、小狗屋、小仓库、小菜园、小厕所”,打通“肠梗阻”、断头路,赢得群众纷纷点赞。


咸宁市政协开展少年儿童“三防”(防溺水、防近视、防网络沉溺)“两管”(课余、假期托管)“一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政协委员结对帮扶533名困难儿童,完成微心愿100余个、捐款捐物折合500余万元。


委员下沉走深走实。各级政协组织不断优化委员下沉工作机制,强化委员责任担当、务求工作质效,推动委员真正走进了界别群众、深入到基层一线,争做党的政策宣传者、群众利益维护者、社会和谐促进者,积极为湖北高质量发展和民生事业凝聚人心、凝聚共识,进一步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


十堰市政协深入开展委员履职“四个一”活动,印发联系界别群众实施办法,涌现出一批主动履职、担当作为的委员,郧西县梅堃委员义务帮农户售卖桃子、鸡蛋、蔬菜等300余万元,让“养在深山”的优质农特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鄂州市政协、随州市政协把群众的“需求清单”变成服务的“实事清单”,发挥委员优势,助推建设“村民之家”、幸福食堂,以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共建美好家园。


工作品牌愈擦愈亮。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一线协商逐步成为对外展示湖北政协工作的金字招牌,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湖北日报》《湖北新闻》等主流新闻媒体积极挖掘一线协商典型案例,一批有亮点、有温度的报道让社会各界更加深入地了解政协工作,有效传播弘扬了协商文化。全国政协领导和省委主要领导对一线协商工作给予肯定。


完善制度机制 注重联动协同


全省各级政协通过一线协商,有效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提升了治理水平,解决了实际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


强化组织领导,把握工作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在高位推进中提质增效。省、市、县党委将一线协商工作纳入党委重要文件和重点工作,一体部署、一体督办、一体落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工作全过程各环节,不断完善党领导的组织推进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省政协党组高度重视一线协商,定期研究部署工作;省政协领导带头分片联系指导市州及基层联系点,各专(工)委及相关界别发挥各自优势搭建委员履职新平台、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


黄石市政协推动政协组织与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条块结合”,进一步提升一线协商组织力。


黄冈市政协瞄准党委、政府重点关注的产业链建设主动作为,发挥浠水蛋鸡、蕲春蕲艾等20多家产业链委员议事室的作用,推动一线协商与党政工作同频共振。


用好统筹方法,注重联动协同。坚持系统观念,注重把一线协商与政协履职、解决基层政协“两个薄弱”问题结合起来,联动三级政协协同行动,放大了一线协商效应。强化工作指导。省政协两次召开工作推进会,赴市县开展实地调研指导,编印3期专题工作简报,确保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强化示范带动。省政协围绕“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主题组织召开月度专题协商会,推动共性问题在省级层面得到重视和解决;编印典型案例(第三辑),为基层政协开展一线协商提供可借鉴的做法经验。强化议题统筹。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基础上,将“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作为2024年全省政协一线协商共性指导议题,探索一线协商工作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延伸。各地因地制宜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围绕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托育托管服务体系、校园欺凌防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小切口报送提案、协商建议、民主监督意见等,“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形成了落实政策、解决问题的整体合力。


宜昌市政协关注学生及家长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批关爱少年儿童的实事好事在协商中得到落实,枝江市通过协商筹资22.4万元落实顾家店小学320套平躺式桌椅。


荆门市政协、神农架林区政协突出上下联动、注重横向衔接、密切内外协同、抓实共性议题,通过协商联动、品牌联创、活动联办等方式,整合多方资源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少年儿童保护等。


强化工作抓手,深化为民实效。为进一步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不断把一线协商引向深入,在全省政协开展“关爱困境儿童和流动、留守儿童”委员“双服务”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了一线协商的内容,成为各级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服务于民、服务为民的重要工作抓手。各级政协、各专(工)委组织联系的相关界别委员,分类匹配扶贫、扶智、扶志等不同形式,下沉基层,建立帮扶机制,统筹开展协商建言、走访慰问、结对帮扶等活动。


襄阳市政协制定“五个一”工作措施,从强化调研、开展协商、结对帮扶、务实建议等全过程、全链条做好“双服务”工作,助力解决边远农村小学师资薄弱、生源不足等问题,发动社会组织与枣阳市杨垱镇张官小学10名特困学生签订长期资助协议。


仙桃市政协打造以花爱群委员为代表的“花妈妈暖童心”志愿服务品牌,全市515名“花妈妈”结对555名留守儿童,实现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


完善制度机制,提升工作效能各级政协强化制度赋能,加强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协商工作等机制建设,搭建多样化对话协商平台,保障基层群众意见充分表达。


荆州市政协完善“一线协商”议事程序“六步工作法”(收集意见、确定议题、制定方案、发布公告、议事协商、通报情况),郢城镇政协活动小组灵活运用“六步工作法”协商推动郢南小区电动车安全整治,为小区加装配备200个充电桩。


天门市政协建立协商结果跟踪督办机制,将正在落实的事项纳入民主监督内容,开展“回头看”;对尚未落实的事项,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督导,推动成果转化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