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要闻

建好筑牢科技强省“四梁八柱”
——省政协常委会会议聚焦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

2021-07-23 07:48:55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小:【

“作为我省‘建成支点’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支撑,科技强省建设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省政协十二届十三次常委会会议聚焦“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开展协商议政,参会人员形成了这个共识。


会前,省政协围绕18个调研重点组建相应调研组开展工作,通过网络议政面向全省各级政协委员征集“委员微建议”并收到99篇。


参与调研的省政协专委会、省各民主党派及省政协常委、委员、智库专家建议,全省上下必须强化差距意识、危机意识、追赶意识,齐心协力强弱项,克服困难补短板,尽快建好筑牢科技强省的“四梁八柱”,早日迈入科技强省行列,为“支点”提供强力支撑。


齐心协力强弱项

补强经济实力欠缺的弱项。

优先支持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的大企业加快发展;建立常态化的重大科技成果省内产业化扶持机制。

补强产学研融合不够的弱项。

形成共识,明确以产业的需求主导产学研合作。以非常的力度广泛动员我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发展。

补强科技金融不活的弱项。

创业投资和科技创新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科技强省”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规划,将建立区域股权投资体系作为深化区域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重要手段。尽快在省级层面出台加快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推动地方政府落实支持私募行业发展的税收优惠、人才引进、项目投资等政策,激发投资内生动力,鼓励长期创新资本形成。

补强企业转化能力不足的弱项。

建立以支持大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


克服困难补短板

补齐高能级大科学设施欠缺的短板。

当前最需要的,是加快建设与我省重点学科建设和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相一致,能够覆盖多学科、多产业、多环节的大科学设施。

补齐创新地理空间水准不高、规模不大的短板。

充分发挥有组织创新的优势,加快进度、提高水准、创新机制建设光谷创新大走廊,使其成为全省创新发展的策源地,在规划的范围内向全省市州开放。例如可以鼓励各市州在光谷创新大走廊区域内建设本市企业的集中研发基地,为市州的高新企业提供低成本的空间支持。

补齐高水平新兴学科实力不强的短板。

建设科技强省,必须加强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相匹配的相关学科建设与发展。从目前来看,就是要突出“光芯屏端网”产业发展所关联的基础学科发展需要,尽快改变我省在半导体、微电子、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仪器仪表等领域学科实力不强、产业支撑不足的局面。

补齐高水平研发平台不多的短板。

在现代科技创新中,有多大多高水平的根据地,决定着能够聚集多少多高水平的队伍,能够承接和完成多高水平多大作用的项目。从湖北当前实际出发,近期应当有所侧重,按照科技创新的效率原则,用好有限的财政科技投入,旗帜鲜明地选择至少在全国有比较优势、并跑或领先的领域重点支持。


贴心服务优环境

优化考核指标,以贴心服务营造良好环境。

以帮助创新企业渡难关、越障碍、拓新路为标准,优化营商环境考核指标体系。为创新发展积极开路搭桥,要大力褒奖;墨守成规、有求不应、慢作为甚至不作为,要作为反面典型予以惩戒,真正为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督促政策落实,优化人才工作的软环境。

明确人才工作全方位负责部门,在全省实行“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网式运行,问题难题一揽子解决”的人才服务模式,出台支持企业人才引进的政策,多听听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真正把好事办好,实现政策效果最大化。


不断增强武汉创新策源能力

省政协常委、武汉市政协主席 杨智

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构建融通协作的区域创新共同体。不断增强武汉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建成高水平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翘起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首”;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为重点,引领武汉城市圈有机融合、一体发展,挺起湖北中部崛起之“脊”;做大做强宜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形成分工有序、功能互补、高效协同的“襄十随神”城市群和“宜荆荆恩”城市群,展开湖北经济腾飞之“翼”。


增强策源能力,在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定位上抓机遇,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聚焦我省相对优势的领域前瞻技术研究,与其他先进地区形成错位发展、竞争合作。


补齐硬件短板,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前沿交叉研究中心和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实施贯通式的重大科技专项,在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出实效。


注重多方合力,在集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谋发展,推进中国科学院、湖北省、武汉市三方共建东湖科学城,推动武汉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汇聚国际顶尖创新人才和团队。


优化空间布局,打造“武汉城市圈协同创新共同体”,支持襄阳、宜昌等地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在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上促协调。


以光谷科创大走廊 引领带动“同城化”

省政协常委范道宠代表民革湖北省委会发言

提高政治站位和担当,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落地见效。

以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和更灵活的机制,吸纳凝聚高端人才。加大鼓励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厚植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的沃土,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把是否采取硬措施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作为衡量一把手对科技创新工作真抓实干的标准,纳入优化营商环境范畴同步督查、同步考核。


多措并举,为科创大走廊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科技投入方式,将省级科技专项资金提高到20亿元,建立与GDP增速相匹配的常态化增长机制,加强高能级基础原创性研究以及与湖北产业契合度高、产出带动效益大的项目支持。拓宽融资渠道,设立大走廊建设发展专项基金,单列发行大走廊建设专项政府债券。在用地指标、收益返还、占补减免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加大统筹力度,加快大走廊同城一体化建设步伐。

加强高位统筹,组建专人专班实体化挂图作战,每季督查评比通报。统筹顶层设计,加快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打造区域创新联合体,探索财税收入分配、经济指标统计等利益分享机制。


大型科技企业勇当产业链“链长”

省政协委员、航天科工科技委副主任 郭勇

对大型科技企业开展原创技术、基础研究加大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梳理我省产业链的“中梗阻”问题,按照“揭榜挂帅”的组织模式,对在关键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的企业,给予相关激励措施。牵头组建基础研究领域专项产业基金,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支持企业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


支持大型科技企业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


支持引导大型科技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创新战略联盟、开放型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孵化基地等,出台支持政策,建立对口联系服务机制,推动形成大型科技企业牵引、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中小企业协同的联合创新局面。


支持大型科技企业勇当现代产业链“链长”,带动产业上中下游协同创新。重点扶持一批百亿级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培育掌握全产业链和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主导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同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


开展大型科技企业牵引产业创新试点,探索路径,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开展大型科技企业牵引产业创新发展试点工作。


强化高等教育创新支撑

省政协常委杜耘代表民进湖北省委会发言

对省内学科资源逐步优化整合。树立全口径调整理念,以学科治理现代化实现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按照“分类调整、逐步实施”原则,将部属高校、省属普通专科高校、省属职业院校专业调整全部纳入工作规划,尽快出台《湖北高等学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规划(2021-2023年)》。


加快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通过集中支持,形成拳头,重点支持10所省属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实施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工程,实施省属高校优质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加强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设置,培育建设一批新工科范畴的未来技术学院,推动至少1所省属高校进入国内特色高水平大学。


推动高校转型发展。重点建设20所左右办学水平高、应用技术特色鲜明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重点围绕“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智能汽车、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一批地方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集群。


加强中俄科教合作。依托现有教育合作机制,例如中俄同类大学联盟、上合组织大学、与湖北有关的长江流域与伏尔加流域大学合作联盟等,开展实质性合作,打造示范性项目,促进中俄科教合作开花结果。


柔性引才用才激发创新活力

省政协常委李燕萍代表民建湖北省委会发言

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强化柔性引才用才机制。

定期调整人才分类标准,推动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更加匹配;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重点高新产业中搭建创新创业的成长平台;对从事原创研究的科研人员给予充分信任;明确人才工作全方位负责部门,对高端人才就医、子女入学、创业补助等问题进行“一揽子”解决。


外吸内育并重,加强学术传承和梯队建设。

打造“大师+团队”模式,选拔和培育一批有潜力的科技人才。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在本学科专业研究基础上,跨学科、跨领域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在联合攻关中拓宽学术研究的战略思维和视野。


深入推进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形成精准“滴灌型”人才政策。

遵循科研规律,针对“尖、高、中、青”不同层次的科技人才实行不同的支持策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全权负责制。对科技领军人才实施“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绿色通道。


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激活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内驱力。


全面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条款。落实“科技副总”评价引导方案。落实科技人才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的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尽快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股权代持制度。


整合建设省级创新投资集团平台

省政协常委、省高投集团总经理 黎苑楚

建立创业投资与科技创新的联动机制。

将“现代金融、创业投资”纳入“科技强省”和全省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创业投资政府主管部门责任,制定“创投行业发展专项行动”。探索建立政府扶持计划“跟进”资助机制、投资基金对优秀企业的“保荐制度”、政府产业扶持类项目委托投资机构的“委托管理制”。


整合建设省级创新投资集团平台。

以集成各类资源,形成面向企业成长全周期需求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为目标,突出“三个明确”“四项集成”,整合我省相关投资机构,组建省级创新投资集团平台。


突出破解湖北创投发展“短板”。

在资源集成上,提升政府引导基金“逆周期”调节功能;开辟多渠道资金来源;厘清国有创投机构功能,推行分类管理、双维评价;加快管理人和投资团队建设。


聚焦科创需求打造科技金融产品线。

设立“人才创业基金”和“人才股权激励代持基金”。推动设立“湖北新旧动能转换指数和ETF基金”。依托“链长”单位,推进“1+1”行动(即:一条产业链设立一支投资基金)。推进省与地方政府共同发起设立“区域产业协同投资基金”。


学习深圳经验,制定《湖北省创业投资条例》。


以系统思维促进科技人才近悦远来

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智库专家 李光

思想破冰要以“鼎新”带动“革故”。不仅需要创造全社会解放思想、崇尚创新的氛围,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和系统思维,而且要坚决摒弃片面思维、平面思维、碎片思维、部门思维,不断破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以系统思维促进科技人才近悦远来。

只有科技人才“近悦”,才能使更多优秀科技人才“远来”。加快构建引进科技人才与已有科技人才兼容协同、相互激励的科技人才体系,应不断提升科技人才体系的系统能力。


以系统思维激励科技资源增量存量。

湖北省高度重视科技资源增量投入,正在规划建设七个湖北省实验室及一批大科学装置,但更艰巨的任务是激活科技资源存量。必须进一步激活科技资源存量,加快构建科技资源增量与存量兼容互补的创新体系,努力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和科技创新系统的整体效能。


以系统思维打造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改善和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系统,释放创新主体的巨大潜能。深刻认识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长期性、战略性和紧迫性,并转化为打造高品质创新生态系统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