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要闻

完善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 加强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2020-07-23 08:48:09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张辉 郑轩  
字体大小:【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出“科技十条”“新九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出台《关于进一步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的指导意见》赋予单位要素配置自主权,大力实施人才工作支持营商环境建设“六项举措”、“123”企业家培育计划等系列举措,人才引育环境不断优化。武汉、宜昌、鄂州等地大步跟进,相继出台“黄鹤英才”“宜才宜用·双招双引”“新鄂州人”等计划,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省政协专门组织3次调研座谈会,与我省十大重点产业中的26家企业代表进行深入座谈,采取问卷调查、专题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开展全方位调研。


在调研中,企业负责人普遍反映:疫情对吸引和留住人才工作带来较大冲击,人才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校企“合而不融”,新兴产业人才政策措施力度还不大,吸引人才综合环境还要进一步优化等。


7月22日,省政协召开“完善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加强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月度专题协商会,与会省政协委员、专家和民主党派、市州政协代表纷纷建言献策。


远急兼顾,激活聚智引才政策“红利”

委员们认为,要让“鄂漂”成为新风尚。必须树立新时代发展的人才观。


省政协委员曾国平结合咸宁实际建议,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要像抓经济、抓招商一样去抓人才。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要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社会环境,公开平等、鼓励创新的创业环境,生态良好、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环境,不断激发各类人才创业创新活力。


如何布局远急兼顾的人才战略?


委员们建议,谋远,要挖掘人才富矿,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坚定不移走校企融合之路,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应急,要加大湖北“有优势、很安全”的宣传力度,吸引高端人才回国回流,高校毕业生就近就地择业,快速解决人才瓶颈,加速疫后重振。


宜昌市政协副主席谭业明建议,紧密结合产业战略,加强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如扩充产业技术人才信息库、组建产业发展顾问组、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重视柔性引才等。


如何激活聚智引才的政策“红利”?


委员们认为,要用“政策高地”解决人才难题,盘活编制岗位存量,扩大“科技副总”覆盖面,深入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支持企业“技术外挂”,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聚集流动,让各类人才在湖北发展更加体面、舒心、有尊严。


激发活力,最大限度释放人才创新创业能量

集成电路产业是我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专业人才需求总体缺口很大。


省政协委员杨道虹建议,要在分层次培养产业人才、揭榜制建设培养机构、多平台拓宽培养渠道上下功夫。如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独立的微电子学院(二级学院),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新设微电子专业,支持建设微电子专业双学位示范点等。


围绕如何搭平台招才引智、善培养做强主体、促放管引导规范,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构建市场化人才发现和配置机制,积极搭建人才交互、猎头孵化、培训创业、产业发展于一体的生态链服务平台,是委员们关注的重点。他们建议,应鼓励企业“组团出海”,布局海外“人才飞地”,倾力打造人才活力之都。


省政协常委周建元认为,夯实人才存量、拓展人才增量、挖掘人才流量,对于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她代表省民进建议,在本地重点产业急需的高端人才上,政府要与猎头机构合作,建立企业猎头、政府买单的政府猎头模式,猎头机构依照清单,为用人单位选聘人才成功后,政府给予资金奖励。在费用支付形式上,可以将后期补贴,变为前期预付定金。


关于这一模式,企业家代表朱建文现场就民营人力资源企业面临的困难提出问题。


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现场回复,将在优环境、下定单、搭平台、给补贴四个方面加强服务。


推进改革,培养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荆楚人才

委员们认为,高位推进校企融合、打造产教互哺生态、开展名家英才集聚行动,是培养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荆楚人才的有力举措。


省台盟副主委林颖代表省台盟建议,大力支持、引导在鄂高校服务我省重点产业高端人才培养工作。如扩大重点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比重,将学科专业调整与招生计划、经费投入等挂钩,建立与湖北省产业创新接轨的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引导学科建设与地方需求相结合,建立专项基金支持特色学科,围绕重大项目和重大问题组建学科群等。


推动“校联企”,打造“创工场”,实现学岗对接“零距离”,毕业上岗“零过渡”是委员们的共同期望。


九三学社社员胡斌代表省九三学社就加快我省工业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建议,创新培养体系,培育复合型实践型人才队伍。省有关部门在联合建立工业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联合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充分发挥我省国家级人才创新基地和大型工业企业众多的优势,建设工业信息安全仿真实验室,将教学任务与科研工作相融合。


企业家代表胡隽就解决应届毕业生专业设置和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问。


省教育厅负责人现场回复,将加大院校布局调整,加大现有专业调整,调整招生计划适应急需人才需求,在招生改革上进行调整等,促进人才供给侧改革。


优化环境,加强人才引育促进科技创新

省政协委员刘国俊就立足创新、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激励机制发言。


他建议,作为人才大省的湖北,可建立人才自由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人才大数据管理,为产业精准匹配人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尊重人才,让人才在湖北有愉悦感、成就感、获得感。


省政协常委李燕萍代表省民建围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在人才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作发言。她建议,将科技成果在鄂转化纳入我省人才计划和奖项评定;将专门机构的技术转化业绩作为科技成果价值的构成部分;引导高校以市场思维制定科技成果转化“负面清单”,让真正有兴趣、有余力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教师、科研人员,能够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地从事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工作。


“2019年开始实施的个人所得税,对于收入较高的高端人才个税负担很重。”省政协委员邓世名建议,完善和更新现有的人才项目和政策,由相关部门规定具体的人才标准,补贴政策可在特定区域内实行,政策的周期保持一定稳定性,征税的基准应针对个人或家庭的整体收入等。


省政协委员谭必恩就中小科技型企业在引进人才和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提问。


省科技厅负责人现场回复,目前我省这方面有效的政策措施有78条,今年正推进创新人才引进计划,深化科技人才专项服务、把科技创新平台建到产业和企业等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