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化龙堰镇高桥村的“乡村春晚”正在热火朝天地排练中。今年是该村首次举行“乡村春晚”,演出节目和演员都是本村村民自创自演,乐呵呵!瞧,这《三句半》节目在讲的啥?“高桥面貌在巨变,省政协机关是靠山,感谢领导来扶贫,——支援。”这赞的不就是省政协的扶贫工作队吗?
2019年以来,高桥村先后迎接国家脱贫成效第三方调研评估、国务院精准扶贫工作专项督查,均得到肯定。高桥村被湖北省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被十堰市评选为“十大乡村旅游线路”。村民看见路变宽了,村变美了,更“看得见”乡村风气变得更加文明了。
乡风文明如细雨滋润乡野,如号角吹遍各个村落,在振兴路上提起了大家的精气神,鼓足了干劲,挺起了腰板,努力描绘自己的脱贫致富路。
扶贫先扶志家庭产业有发展
62岁的高桥村一组低保户黄继烈,幼年因疾病落了个下肢残疾,老伴患有精神病,一个儿子29岁未婚,夫妻二人享受低保。多年来,黄继烈好赌成性,群众意见大,不在本村赌了,隔三差五跑到邻村赌。2019年,省政协扶贫工作队的同志多次找黄继烈谈心,并带他参观村里新建的洗衣池、停车场、“四点半学堂”和乡村游自助厨房,一起观看村腰鼓队、二胡队、古筝队表演的节目,给他讲村里唐忠玉家的黄酒一次性就卖出了1000斤,王汉东家一次就杀了8头猪卖,引导他注意村里的新变化,勉励他不能等靠要,更不能一边享受党的好政策一边滋生恶习,要养成勤劳致富的好家风。
工作队同志的真诚打动了黄继烈,他说,自己不仅是编簸箕的一把好手,还会理发。从此,黄继烈在家的时间多了,不是编簸箕,就是收拾自家的农田,还租种邻居荒了的1亩农田种上了杂粮,再也不赌了,还主动发挥特长参加了村义务理发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长年卧病在床的残疾人上门服务。
2019年,省政协拿出5万元用于风险基金,省政协扶贫工作队入户走访,引导村民发展家禽饲养、搞好种植,组织酿酒大户参观学习,协调办理《房县黄酒小作坊生产许可证》,并通过省妇联联系了汉绣、大漆、柳编等非遗产品的培训项目。鼓励留守妇女到引进的“扶贫服装加工车间”就业和开展“三小”(小种植、小养殖、小手工)活动。
家庭产业带来了家庭收入,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不等不靠的新观念。
扶贫先扶智家庭未来有希望
2019年的暑假,是高桥村吴信搏小朋友最难忘的一个假期。在大学生哥哥姐姐的感染和影响下,他在“四点半学堂”教室的心愿墙上写下了“我想考北京大学”的梦想贴。
2019年,省政协投入5万元为高桥村建起了“四点半学堂”。针对暑假期间少年儿童回村的特点,省政协工作队与县团委加强沟通,将高桥村“四点半学堂”纳入大学生暑期实践基地,7月、8月分别用10天的时间,积极争取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到高桥村为孩子们上暑课,入户动员共计30多名孩子上了暑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课等形式丰富了孩子们的暑假,扩宽了视野、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工作队还联合团县委及化龙堰镇中心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文化补课活动,7月份以来共组织900人次的文化补课,并安排村22名中小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协调房县110名中小学生前往空降兵部队参观军史馆。
秋季开学后,工作队联系房县新华书店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爱与阅读同行”志愿服务活动,给孩子们赠送《新华字典》、汉字字帖和包书皮,培养孩子爱学习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这些活动悄无声息地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勤奋学习改变命运的种子。孩子们的梦想也从心愿墙开始,乘风起航。
教好一个孩,带动一家人。工作队还利用“四点半学堂”坚持每周三给孩子和村民放爱国电影,举办周日培训活动。
乡风文明迎“来客”物质精神双丰收
2019年11月17日,武汉市开泰源贸易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章总和朋友一起到房县考察项目,参观了高桥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村庄特别干净,道路上没有垃圾,农户的院子干干净净,房前的柴码得整整齐齐,小河里的水清澈见底。村里的老百姓特别淳朴,路过院子都招呼到家里坐坐,进了屋都请客人品尝自家酿的黄酒,拉个小桌,端上自家地里种的花生、树上长的柿子,一个地瓜切成几块,就像家里来了长年未见的亲戚一样热情。
章总不禁感慨,高桥村老百姓真正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当天就买了唐忠玉家的10壶黄酒。元旦前,又与高桥村景和果园有限公司签订了5.1万元的房县土特产购货合同,其中就有唐忠玉家的1000斤黄酒。
工作队指导景和果园有限公司创立自己的商标、培育自己的产品、建立了自己的优质货源地,从而走上规范化经营之路。
“回头”的不仅有客商,还有志愿者。在工作队的邀请下,县妇联于2019年8月4日,协调房县“筝精灵”工作室的朱老师,带领小学员们来高桥村开展送节目下乡活动。那一天,尽管天下着雨,还是有上百名家长和孩子来看表演,农村小朋友的掌声非常热烈,羡慕的眼神深深留在了朱老师的心里。
在入户走访中,工作队了解到一组的黄圆圆小朋友家中前些年买了古筝,但苦于没人教,长期闲置,还有些家长和小朋友也想学古筝。工作队及时与朱老师沟通,希望能协助办一期古筝培训班。朱老师明确表态,一是全程义务教学;二是个人及协调相关部门各赠送一台古筝;三是免费赠送古筝训练器材和培训书籍。每次上课,都是其爱人开车、带着上幼儿园的孩子一家三口人来当志愿者,克服本职教学、孩子患病、老人需要照顾等困难,朱老师一教就是两个月。
当看到2名乡村幼儿老师和4名小学生,能熟练地弹奏《小兔乖乖》《小白船》《沧海一声笑》等曲目时,朱老师当场承诺,今后高桥村的孩子们到县城“筝精灵”工作室上课,将全部免费。朱老师说:“孩子和家长们渴望学习、向往音乐的目光就是我做志愿者的最大动力。”
省政协扶贫工作队队长孙志国说:“扶贫工作不仅要帮助解决‘产业’的现实问题,还要在‘志智’双扶,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中,让老百姓不忘党恩,激发自我奋进的内在动力。在发挥政协工作的优势和特色中推动治理方式创新,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共赢共享。”
2020年,高桥村的群众在歌声中已经唱出了心声:“新一年,新起点,乡村振兴是关键。高桥经济大发展,致富不忘党的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