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要闻

建设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省政协十二届六次常委会会议资政建言录

2019-04-28 09:04:51  
字体大小:【

    调研过程成为广泛凝聚共识、深度汇聚力量的过程
    4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省政协十二届六次常委会会议,专题调研和建言献策重点从绿色发展、创新驱动、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展开。前期工作着力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把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贯彻落实下去。组织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我省“双十工程”相关规划和工作方案,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指导调研工作。


    ——把民主协商贯穿调查研究的始终。采取走上门、请进来、登上网、沉下去等多种方式,与政协各参加单位密切沟通,与省直有关部门联系协商,与有关智库专家座谈磋商,首次开展省政协常委会会议网络议政和网络调查活动,网民点击量达30多万人次,其中1万多人次发表意见,推动政协协商向网络、向基层、向社会、向群众延伸。


    ——把务实作风融入参政议政全过程。实地调研、选点剖析、座谈研究、理论探讨,问卷调查、专家调查、网络调查,广大政协委员和各个调研组坚持深入一线和基层,发扬求真务实作风,察实情、建真言、献良策。


    ——把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民智和力量广泛凝聚起来。此次调研既把民主党派、工商联、政协专委会、政协界别、市州政协的力量调动起来,又把全国及省市县四级政协委员发动起来,还邀请广大网民和理论界人士参与进来,各界人士在政协平台上沟通思想、交换意见、解疑释惑、形成共识,调研过程成为广泛凝聚共识、深度汇聚力量的过程。


    大家一致认为,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四个着力”“四个切实”的殷殷嘱托,践行生态优先理念,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增强创新驱动动力,以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了全省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大家分析了我省在推动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着重提出了三方面建议。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格局,提升高质量发展含绿量
    健全支持保障机制。强化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主体责任和法治监督,强化绿色发展法治保障。制定我省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三线一单”管控。争取国家在汉设立长江生态法院,审理长江流域环境资源案件。争取中国长江绿色发展基金、长江经济带排污权交易中心落户湖北,争取国家把我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优化沿江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有机农业和生态环保产业,加大生态产品供给。严格执行生产、工艺、产品、安全、排污等标准,推进化工和生物医药产业清洁生产、绿色发展。培育壮大绿色康养、生态旅游、医疗服务等大健康产业集群。


    推进绿色发展示范。推进武汉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抓住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落地我省的机遇,打造国际低碳产业园。推进我省与国内外具有超强实力的企业集团合作开展生态环境治理试点。优化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推动沿江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

    加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和服务大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重大科学装置等国家级基础研究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产业创新中心落户我省;支持省内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技术中心,布局建设一批研发与功能型转化平台,搭建一流“产学研”协同平台;不断规范、优化和加强现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主体培育。加大并整合政府科技财政投入的力度与强度,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关键技术突破,每年实现一至两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实施创新型高成长领军企业培育工程、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建立健全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立线上线下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与技术交易平台。


    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出台航天航空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5G技术应用产业等专项发展规划。打造以火箭卫星研发、重大空间试验设施、人工智能应用为重点的产业集群,争取将我省大型固体运载火箭等项目纳入国家有关项目库,把卫星星座计划纳入国家空间规划。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

    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构筑高效多式联运体系。成立区域性多式联运物流企业合作联盟,有效降低区域物流成本。加强集疏港铁路与干线铁路和码头堆场的衔接,新建、改建一批多式联运专业站场,提高集装箱联运效率。推动高铁直达武汉天河机场,充分发挥武汉、鄂州两个机场比较优势,推动“航空+”多式联运。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多式联运管理体制。


    加强港口资源整合和统一管理。借鉴浙江推进区域港口一体化改革经验,加快建立全省统一的港口管理体制,有序推进港口整合,释放从“一群港”到“港口群”的聚合协同效应。制定岸线资源管理办法,加强岸线资源管控、开发利用。建设现代港口城市,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


    推进长江航运业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发展。谋划三峡新通道,推动三峡枢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建立航运中心与武汉自贸区联动机制,申报“武汉-宜昌国际贸易自由港”。加强长江汉江清江应急救援和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建设数字航道、智能船闸、智能港口、船舶导航、监控系统及长江中游卫星数据中心,打造“智慧长江”。


    加强长江法治建设
    张险峰常委(民革湖北省委员会)

    强化科学立法,健全绿色发展法制体系。优先启动我省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地方立法工作,制定出台“湖北省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对长江流域立体化保护和发展的各项制度作出细化规定,形成完备的法制体系,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


    强化统筹协调,提升依法治理水平。成立我省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机构,建立长江沿岸各地环境执法协同联动机制,明确权责划分,统一执法标准,规范执法程序。建设我省长江综合执法网络管理平台,共享执法信息,提高执法效率。


    强化司法保障,提升司法保障能力。升格湖北省环境法庭,充分发挥海事法院跨行政区划管辖和专门审判的优势(武汉海事法院),设立长江生态法院,统一裁判尺度。检察机关应积极开展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设立公益诉讼专项资金,对检察机关和社会公益组织发起的环保公益诉讼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强化法治精神,为绿色发展提供最大“法治红利”和最强“法治动力”。充分发挥我省政法院校司法理论人才和实践人才集中的优势,积极开展相关法规的研究论证工作,推进内河运输和船舶的立法进程。


    建设武汉国家综合性科创中心
    李燕萍常委(民建湖北省委员会)

    充分利用国家战略机遇,加快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抢抓机遇,积极申报,力争武汉能列入新一批国家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争取国家支持武汉创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推进战略协同和联动,将叠加在“光谷”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区的政策推广到其他城区,形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联动。鼓励创业项目与产业项目对接,把创新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高站位谋划大科学装置集聚区,大力提升原创能力。借鉴合肥科学岛经验,规划我省大科学装置集聚区,搭建聚集国际优势科技资源的科研试验和协同创新平台,重点推进强磁场二期、精密重力测量,争取新一代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充分利用科教资源,加快推动知识技术创新,促进重大原创成果的涌现和转化应用。支持高校院所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发项目,共同建设重大科学基础设施。


    打造科研生态环境,着力推动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一批重大专项、研发与功能型转化平台布局建设,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产业的合作机制,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同时,加快培育壮大主体、加大开放力度、大力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瓶颈。


    依托黄金水道发展多式联运
    贺敏常委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水、路、港、岸、产、城协同发展。推进5个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推进长江航道整治“645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年运量150万吨以上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铁路进港,提升铁路专用线接入比例。完善铁路物流基地、水运港口集疏运条件和一体化衔接功能,支持铁路向港口码头前沿延伸,消除“最后一公里”瓶颈。


    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公转水”“公转铁”工程,充分发挥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和长江黄金水道的组合效率,以大宗散货和集装箱为重点货类,稳步发展集装箱和大宗散货铁水联运、江海直达运输。


    培育发展市场主体。支持省内知名多式联运企业整合市场资源、开展业务合作、创新组织模式、更新设施装备、完善标准体系、优化运输组织,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等试点。


    加大服务支持力度。建立各部门常态化、制度化协同工作机制。研究出台支持多式联运发展的政策,建立完善各项激励措施。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大力推动跨方式、跨部门信息共享,实现联运信息互联互通。提升口岸通关能力,优化口岸布局,创新监管模式,简化通关流程,提高换装效率。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温兴生常委(省政协经济委员会)

    完善融资规划,加强绿色金融制度建设。制定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融资规划,完善绿色融资项目库,推广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发挥地方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对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投资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推动金融监管部门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形成绿色金融业务激励机制。督促企业履行生态环境社会责任,扩大环保投资规模,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推进产品创新,发展多层次绿色金融体系。发展以排污权、环保项目特许经营权、绿色项目收益权等为抵押或质押的新融资模式,探索绿色信贷加股权投资的投贷联动模式。为期限长、风险高的绿色项目提供退出途径。在环境风险较高、环境污染事件较为集中的领域,率先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和长江水质安全险。


    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的强制性认证。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项目目录,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建立权威的绿色金融征信机构,搭建绿色金融信息共享智能平台。


    争取国家把湖北作为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打造国内首个绿色金融中心,加快组建湖北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


    重视人才培养,加强跨区域合作交流。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联盟”。


    发展商业航天产业
    郭倡民常委(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加强战略谋划。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十四五”相关专项规划,特别是卫星发射计划;纳入省级发展战略,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写进省委重要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纳入省和武汉市“十四五”规划,出台湖北省航天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并与其他专业规划相衔接,谋划和支持长江黄金水道空间信息综合应用示范工程、国土资源湖北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武汉大学高精度实时智能遥感卫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探索共同组建研究院、设立新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等形式,建立以产权为纽带,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利益共同体。引导军工院所和企业依法依规开放科研基础设施,鼓励军地共建研发中心,开展人才和技术交流。


    建立多元投资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相关专项资金支持,省和武汉市共同出资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扩大省商业航天产业基金规模。吸引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进入。探索发行商业航天产业债券。


    加强市场培育引导。扩大行业开放度,推动非涉密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有序开展国际合作。在省级层面完善市场准入政策,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加强政策引导,给政策、给订单。


    打造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龙传华常委

    建设上做到“三个打通”,打造立体交通走廊。打通长江中游航道,推进长江深水航道“645”工程,畅通出海通道。打通疏港交通“最后一公里”,建立部门间综合协调机制,加快以港口为枢纽的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空港、水港、公路港、铁路货港的有机衔接和无缝对接。打通管理体制瓶颈,释放行政资源,让市场起主导作用,将项目整体打包引进市场主体。


    运营上实现“三个整合”,推进协同发展。整合全省港口资源,实现湖北港口的一体化建设、集约化运营,释放“一群港”到“港口群”的协同效应。整合先进航运企业,实现湖北长江航运国际化。整合多种运输方式,通过“一带一路”、汉新欧班列等国际货运大通道,推进港口货物运输与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有效对接。


    建好“三大枢纽”,发展枢纽经济。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为中心,打造涵盖三江港、黄石港、黄冈港的武鄂黄黄枢纽经济区;打造以武汉、鄂州机场为核心的湖北客货双枢纽机场格局。积极推进三峡翻坝运输体系建设,打造三峡物流综合示范区。以荆州港煤炭大通道枢纽建设为载体,打造湖北长江煤炭物流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