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要闻

长江大保护的经典之作———全国政协委员梁鸣分享他经历的东湖绿道建设

2019-03-11 10:09:43  
字体大小:【

在湖北武汉,荣膺“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的东湖绿道,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然而,在绿道建设前,这里是另一番景象。一些民房、厕所紧贴湖边修建,生态岸坡护理糟糕,有些边角湖汊甚至是劣五类水……


是绿道的建设,让这一切得到了改变。正值全国两会,绿道建设这一话题,受到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与热议。当前,保护好城市绿肺的生态尤为重要,东湖绿道的建设经验,值得更多城市学习、借鉴。


在武汉市武昌东部,有一片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的亚洲最大城内湖,这里取名东湖。


伴着晨风鸟啼,东湖绿道上人渐渐多起来,或徒步或健跑或骑行。天光一色,温暖安详。


这里也是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武汉市委主委、武汉市政协副主席梁鸣最爱徒步的地方。漫步在碧波垂柳、湖光潋滟、群山览翠的东湖绿道上,喧嚣的城市顿时在身边安静下来了……


他来这里一半是喜爱,一半是因为工作。他曾有的另一个身份是武汉地产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地产集团作为绿道工程项目的承建方,梁鸣和众多建设者们一样,每每来到这里都会由衷地为绿道带给东湖的变化感到骄傲。


▲▲▲留绿▲▲▲

东湖曾是毛泽东情有独钟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44次居住东湖之滨,这位伟人爱称这里是“白云黄鹤的地方”。他曾感叹东湖:“东湖好,附近有长江……四周的柳树水杉数甚多,对岸是老虎尾,远处是中山亭,那边是珞珈山,茂密的树林里是武汉大学校址。东湖真好。”


“年轻时的我工作闲暇,也爱和同事结伴游东湖。后来不知不觉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都市的繁华也渐渐吞没了东湖的宁静,沿湖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也让徒步东湖的人们战战兢兢。”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梁鸣仍印象深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产生了这样一个诞生千古绝句的地方,其情其景,果如是乎?


“从本世纪初开始,围绕东湖到底该怎么建的问题,每年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会提出很多建议,有提议旅游招商的,有主张生态保护为主的,也有建议要充分做好东湖前景规划设计,不给子孙后代留遗憾。”梁鸣记忆中东湖的话题总是热度很高,“当时的决策者一直在审慎抉择。”


在找不到合适的路径的时候,没有盲目作为。如今看来,这正是武汉市城市发展和建设中极为难得的原则和智慧。


“当初的‘留白’也同时留住了绿,这也是我们后来能以较低成本顺利高效推进绿道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梁鸣说。


▲▲▲路径▲▲▲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从全局角度和战略视野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了优先地位。这也为武汉做好“水”文章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梁鸣说:“东湖以前的环湖路都是人车双行公路,那是武昌到‘武汉光谷’的主要通行路线,还湖于民首先要解决机动车与人分离的问题。”


在梁鸣看来,集团承建的东湖湖底隧道工程应该是东湖绿道建设的重要前奏,它不仅卸掉城市交通的重负,也为东湖湖面带来宁静和清洁。这条目前中国最长湖底隧道的建成大大提升了市民幸福指数。”梁鸣说。


水体治污同样在进行。


梁鸣介绍说:“2009年,武汉市启动江湖联通“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以东湖为中心,贯通沙湖、北湖等多个湖泊,并通过港渠与长江相连。子湖小塘,截污修复共同推进。通过污染控制、水网相通、生态修复等相关措施,改善了‘大东湖’水系的水生态环境,重建多样性的动植物生长、栖息、繁殖场所。”


▲▲▲匠心▲▲▲

从2016年初开工建设绿道一期到2017年底绿道二期结束,梁鸣经常会去郊野绿道,看看那里移栽的树叶颜色长势是否与设计之初吻合。


梁鸣说:“从起点开始,东湖绿道就以‘千年经典、传世之作’的定位实施规划建设。我们的团队是带着感情去建,每一棵树一株植物,一个池塘一段田埂,一间仓库一个船坞,一个为小动物建造的‘涵洞立交’、候鸟的‘巢箱’……”


“在选择绿道自行车道地面材料时,有人提议用塑胶道,不伤跑步者的膝盖。但是考虑到绿道的耐久性,我们反复研究比较,决定采用高粘高弹沥青,这种材料很少用于地面路面。”


“令我印象最深刻是东湖绿道郊野道的建设,规划设计者、实施者以及风景区的配合工作专班无数次深入村屋农舍、堤埂小径,‘用脚丈量’再创作,在保留生态本底的同时恰如其分地把原生资源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很多市民深入绿道后惊讶,似乎看到又一个东湖。”


为了某个驿站的风格问题不惜停下来征集国内外设计方案,为找不到合适的实施方案而苦恼。在确保进度、品质高标、生态优先要求下,“时间”是绿道实施最昂贵的成本。


梁鸣说:“把理念和构思从纸上落地的过程,也是集科学有效的统筹管理,对绿道设计理念高度契合并具体深化和再创作的过程。”


如今,绿道建设中太多的“匠心”让梁鸣都已记不清了。但过程却让他无法释怀:“我跟建筑工程打了一辈子交道,最难忘的是参与绿道建设。”


▲▲▲发展▲▲▲

2018年4月27日下午至28日中午,习近平总书记与印度总理莫迪的一次非同寻常的非正式会晤选择在武汉东湖之滨。那一刻,全球目光聚焦东湖,聚焦武汉。


就在会见莫迪总理的前几天里,习近平总书记步履匆匆。考察完长江,习近平总书记在东湖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拿出了行之有效的方子:“新发展理念要体现到长江经济带发展中。”


如今东湖绿道的建成效益也印证了总书记的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8年,十一黄金周,外地游客来绿道达到五六百万人次。游客通过高铁、地铁、快速环线直达东湖绿道,便捷高效。更令人惊喜的是,去年武杭高铁正式开建,这样杭州西湖与武汉东湖将串联起来。‘来武汉、游东湖、逛绿道、品文化’已成为武汉一张耀眼的名片。”梁鸣介绍说。


梁鸣说:“东湖绿道的总投资在每年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中占比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投资小不代表效益低,绿道建成运行不到三年,但却为绿色生态空间和城市功能紧密互动,乃至带动区域和城市的整体发展发挥了撬动作用。”


2019年,东湖成为世界军运会主赛场之一,届时全世界更多人有机会来体验中国城市绿道。


湖风徐徐,健步走在东湖绿道上的梁鸣心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他是绿道的享受者,也是绿道的建设者。


■代表眼中的绿道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江南分中心主任亢德芝:

心旷神怡、野趣横生、书香浓郁、荆楚风物,被东湖绿道规划者们简称为“旷野书楚”,也是武汉东湖绿道今天呈现给世人的迷人景象。早在规划阶段,我们就将打造世界级绿道作为最终目标,并先后多次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对其进行推介,正是开放性,成就了国际范儿。绿道,已经成为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个物质载体,适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共空间品质的需求,是一条生态绿道、惠民绿道、文化绿道。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系副教授刘江东:

作为国内首条城区内5A级旅游景区绿道,东湖绿道是武汉市民的骄傲,是“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亮丽品牌,是武汉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决策部署的生动实践。东湖绿道,不仅移步换景,而且春夏秋冬各有看点。同时,绿道的声光电等公用设施的建设,尽可能与自然环境融合,力求景观的原生态。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武汉投资、居住,东湖绿道作为武汉绿色、宜居、清洁、美丽环境的一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更大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马新强:

东湖绿道在短时间内收获各方好评,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定位高远,武汉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致力于将东湖打造成世界名湖、城市绿心、生态典范,让东湖绿道成为世界级科技绿道、惠民绿道、文化绿道。从空间节点设置、自助服务设施、植物绿视效果、灯光照明等各方面和文化要素挖掘上都体现了这一定位,可以说东湖绿道为武汉这座工业城市注入了自然的诗情画意和人文情怀。二是“步步精心”,用绿道的形式将广阔区域还之于民,大到空间设置、小到一草一木都心思精巧。三是开放包容,绿道位于主城区,不管是开私家车还是乘公共交通工具都十分便捷,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了休闲的乐趣,同时绿道还积极接轨国际赛事活动,一座城市的开放之心可见一斑。


(本报道综合新华社、光明日报报道)


 376f043c99702ad1dae63dad3035f37.jpg         428fc2fa3af9847058e2569f5f15de9.jpg   


附: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两年来接待游客近4000万人次——东湖绿道 生态武汉新名片

记者 田豆豆

武汉东湖,是我国水域面积较大的城中湖之一;东湖绿道,已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环湖绿道。绿道开放两年来,接待游客总量近4000万人次,成为游客旅游休闲和当地市民户外活动的首选地之一、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新名片。

    

“海绵”铺装  留住野趣   

“游客玩得开心,我也开心”

“如果您要去落雁岛,可以到湖心岛换乘观光车;如果您体力有限,建议就在郊野道慢走闲逛;如果您想去磨山,建议去阳光大草坪躺一躺!”观光车驾驶员鲁昕铭说,自己爱做东湖绿道游客的义务导游,“游客玩得开心,我也开心!”


东湖绿道位于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内,总长101.98公里,串联起东湖磨山、落雁岛、东湖梅园等多个景点,春赏樱、夏赏荷、秋赏桂、冬赏梅,走在东湖绿道,可谓一步一景、季季更新。


东湖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东湖绿道范围内生存着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在内的上百种野生脊椎动物。2015年12月23日,武汉东湖绿道一期正式开工。作为东湖风景区生态保护和系统修复的核心工程,东湖绿道在规划设计上,将生态修复作为重点考量。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东湖绿道规划了13条生物通道,如为小野兔、小松鼠等小型动物设计可穿行的管状涵洞和箱形涵洞,管涵设低水路和步道;为开辟郊野道旁约千株原有水杉林作为景观,园林专家在4种方案中选择了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移栽树木不到10棵;在50多种铺装材料中,20多位专业人员逐一比较,最终遵循“海绵城市”理念,选择陶瓷颗粒砖、枕木等透水性材料,以及废旧回收可利用材料……


“少些人工雕琢,多些自然野趣”,东湖绿道建设,处处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截断车流   散步观光

“货车没了,路也宽了”

“原先这里的路很破旧,大货车来回穿梭,扬尘满天飞。现在绿道修好了,货车没了,路也宽了,我们饭后常到绿道散步、骑车。”张岚是东湖边湖光村村民,见证了东湖道路的变迁。


2016年底开放后,东湖绿道鼓励绿色出行,全线禁行燃油燃气机动车,只允许观光电瓶车、自行车和行人通行,或从湖面坐船游览。沿途设有驿站与服务点,提供自行车租赁、观光车乘坐、简餐、医疗救护、卫生间等服务,如今的东湖绿道上,每月仅电动观光车就服务约18万人次。


来到东湖,乘船观景必不可少。东湖绿道沿线先后开放东湖游船、帆船等特色水上游览体验。新建的东湖帆船码头运营有各类少儿帆船、多人帆船、帆船游艇等,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水上运动体验。


水岸同治 精准治水

“一张蓝图干到底”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由于周边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缺乏,东湖一度成为武昌、洪山地区的天然污水处理厂,水质一度下降至Ⅴ类。


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东湖绿道建设过程中,坚持“水岸同治”。10年来,武汉市治理东湖主湖“一张蓝图干到底”,逐步斩断污染源。截至2018年底,全市主城区建成12座污水处理厂、2200公里污水管网、71座污水提升泵站,形成12套污水收集系统。在东湖及周边汇水区域,形成一张有效保护网。


2017年,东湖水质迎来拐点,主湖水质进入“Ⅲ类时代”。2018年,东湖风景区向子湖的劣质水体宣战,“一湖一策”精准治水。近年来,东湖水质持续向好,整体水质基本稳定在Ⅲ至Ⅳ类。

    


    附:光明日报相关报道

东湖绿道:武汉市民的“幸福道”

记者 夏静   通讯员 刘志强


近年来,武汉市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依托东湖山、林、泽、园、岛、堤、田、湾8种自然风貌,已建成集生态、文化、休闲、景观、通行于一体,101.98公里的东湖绿道,真正体现了“还路于民、还绿于民、还湖于民”。东湖现已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必去之地,开启了武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建设绿色健康的“景观道”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张岚是东湖岸边湖光村的原住民,东湖绿道的修建让她感受到居住环境的变化:“原来这里的路坎坷不平,大货车穿梭不息,扬尘满天飞。现在绿道修好了,我常去绿道散步。”


东湖绿道不仅重塑了武汉的景观布局,也改变了城市空间。联合国人居署这样评价东湖绿道:“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城市公共空间平等共享,给市民提供了更可达、更生态、更包容的公共休闲空间。”


“住在东湖边,是我的骄傲。”在东湖路住了30多年的何奶奶,现在茶余饭后最爱做的事就是去东湖听涛景区遛弯、打太极。


“来武汉,游东湖,逛绿道,品文化”成为五湖四海的游客来武汉的首选路线。每年3月的东湖樱园,每天数万名游客入园赏樱,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2018年,东湖绿道接待游客2092万人次,同比增长62%,全年旅游收入7.6亿元,东湖已经成为武汉旅游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江汉大学留学生妮娜说:“没想到在这样一个大城市,还有如此原生态的景观,环境保护做得太好了!”


修筑惠民利民的“幸福道”

临水远眺东湖,满目清新春意;闲来漫步绿道,微风和煦悠然。市民常常称赞“绿道就是幸福道,绿道越多,城市越有看头,生活也越有奔头”。东湖绿道不仅让武汉的城市空间更加优化,也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低碳出行的便利。


“今天天气好,去绿道骑行吧!”在晴好的周末,约上亲朋好友,去东湖绿道散步骑行,悄然成为武汉市民的新时尚。骑行路程可短可长,体力好的,上午骑行10公里,一路林野风光相随,尽享山水之乐;下午乘坐电瓶车到达落雁景区,拜访芦洲古渡,游览赵氏花园,晚上在梅园码头乘坐东湖游船,度过一天的“慢生活”。


2017年东湖绿道二期工程建成开放后,市民徐先生多次徒步丈量这条100公里长的绿道。他感慨:“在武汉生活了50多年,今天我才真正走进东湖的心里。”东湖风景区管委会主任黎东辉说:“游绿道、看美景,享受幸福生活,这就是东湖绿道建设的目标。”


东湖绿道鼓励绿色出行,倡导都市慢生活,采用全球首创的四维立体交通绿道。1.5米宽的步行道、6米宽的自行车道、3000多辆个性化自行车、15个公共自行车站点,全线禁行燃油燃气机动车。“一期赶走汽车,二期原生态全景呈现,为更加亮丽的东湖点赞!”武汉市民饶加琳对此感触颇深。


作为中国“最美赛道”,东湖是运动达人的“天然健身房”。樱花半程马拉松、全国大学生马拉松等赛事,已经使东湖绿道成为跑友们的“跑马胜地”。“我跑过很多次半程马拉松,东湖绿道的景色别有风情,堪称最美的赛道。”南非留学生跑友查尔斯说。


2018年,东湖绿道再次提出“人文东湖”“青春东湖”的概念,东湖阳光博物馆项目、东湖高地音乐节将给游客带来全新感受,杉美术馆、时见鹿书店吸引了更多大师级文艺活动。武汉市民张萍说:“原来一期主要是看景色,二期增加了好多艺术、人文元素,我们停留的时间也长了,光这个桃花岛就要转上半天。”


建成永续的“生态道”

东湖的发展规划遵循生态优先,坚持“占一补一、占补平衡”,不多占东湖一方水,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城市生态。


“如果把东湖看作一个病人,基础设施和管网建设,就好比是打通东湖的排毒通道。”武汉市水务局负责人认为,治水不能只在水上做文章,污染的根源还是在岸上。近5年来,东湖绿道建设以“生态”为主,采取了一系列湖岸保护措施。景区内污水管网从15公里增至30公里,污水泵站从无到有,目前建成使用10座,景区内日截污水近万吨。


东湖绿道工程项目负责人说,东湖绿道的建设为东湖清理了50万立方米淤泥,对东湖的生态修复起到了促进作用。“现在整个绿道沿线的雨水可通过绿色植被、水生植物进行再过滤,减少了污染入湖,也增强了东湖的调蓄功能”。


“东湖沿线很多池塘,以前水流不畅、淤堵严重,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武汉地产集团工程负责人说,东湖绿道二期建成后,沿线13个湖边水塘的整治工作也随之启动。一个以微生物、小虾小鱼、大鱼为基础的循环生态链建立起来,在不与东湖连通的情况下实现水塘自净。


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东湖湖泊生态系统实验站高级工程师张霄林表示:“目前东湖的水质达到4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据悉,目前东湖III类水质覆盖面积达全湖的82%,水生植物科数占全国的40%。


在东湖绿道二期建设中,8万平方米的水杉保育林、梧桐道被完整保留,12264棵苗木顺利搬家,甚至主动为27棵大树“让路”。通过采取水环境治理、山林修复、动植物保护等生态措施,东湖生态环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城市“绿肺”的作用。


“东湖绿道为真正还湖于民打下了基础。”家住东湖岸边的市民陈先生说。很多武汉市民还自发加入到保护东湖的行动中,“草根湖长”柯志强每个月都要去东湖看一次:“东湖是武汉的,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必须要保护好。”


“眼下是多样化旅游发展非常好的时机,武汉要以东湖绿道为抓手,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景道,打造在世界叫得响的生态文明示范之作。”湖北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马勇说。


2019年,旨在提升整体文化的东湖绿道三期工程即将建成使用。今年10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帆船比赛所在地就位于东湖风景区湖心亭处水域。据悉,完成军运会的使命后,东湖帆船基地将转为服务人民,成为武汉市民休闲运动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江南分中心主任亢德芝:“旷野书楚”打造人文生态空间

心旷神怡、野趣横生、书香浓郁、荆楚风物,被东湖绿道规划者们简称为“旷野书楚”,也是武汉东湖绿道今天呈现给世人的迷人景象。早在规划阶段,我们就将打造世界级绿道作为最终目标,并先后多次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对其进行推介。它的出现,适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共空间品质的需求,可以说恰逢其时。通过几年来“还绿于城、还湖于民”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100余公里的东湖绿道已经成为一条生态绿道、惠民绿道、文化绿道。它是景观,又不仅是景观,无论是一家老少在林荫中悠闲漫步,还是年轻跑者在马拉松比赛中恣意挥洒汗水,人们都能清晰地看到东湖绿道正日益融入人们的诗意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副主席梁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体现

武汉东湖绿道是城市不可缺少的绿肺。我们始终将生态环境作为重点考量,充分依托东湖山、林、泽、园、岛、堤、田、湾八种自然风貌,沿用原有的自然基底进行提升和打造。利用绿道所形成的绿廊,将城市与生态保护区域有机结合,缓解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冲突。采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措施改良生态系统。对湖泊岸线环境进行系统改善,建设软质生态驳岸,修整边坡减少水土流失。注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3条生物通道保证了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都能够自由穿行。主动调整规划路线,为27棵大树“让路”。建造耗资更多、工期更长的水系连通桥,只为让池塘能有活水来。东湖绿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经验还有很多。作为政协委员,我将会继续推介东湖绿道规划建设的经验,争取让全国出现更多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项目,让绿色福利惠及子孙后代。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系副教授刘江东:漫步城市绿心间

作为国内首条城区内5A级旅游景区绿道,东湖绿道是武汉市民的骄傲,是“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亮丽品牌,是武汉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决策部署的生动实践。东湖绿道,不仅移步换景,而且春夏秋冬各有看点——春天赏樱花,夏天看荷花,秋天闻桂花,冬天有梅花。同时,绿道的声光电等公用设施的建设,尽可能与自然环境融合,力求景观的原生态。在东湖绿道,既可饱览湖光山色,又可运动健身,老少咸宜。每逢周末,绿道上熙熙攘攘,是市民休闲、游客观光的好去处。武汉大学离绿道很近,我经常带家人和亲朋好友,以及邀请来校参加学术会议的同行贵宾到东湖绿道走走。很多朋友包括来自台湾地区的友人走在绿道上,都对东湖面积之大、景色之美、服务设施之齐全印象深刻。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武汉投资、居住,东湖绿道作为武汉绿色、宜居、清洁、美丽环境的一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更大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马新强:“步步精心”出精品

东湖绿道在短时间内收获各方好评,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定位高远,武汉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致力于将东湖打造成世界名湖、城市绿心、生态典范,让东湖绿道成为世界级科技绿道、惠民绿道、文化绿道。从空间节点设置、自助服务设施、植物绿视效果、灯光照明等各方面和文化要素挖掘上都体现了这一定位,可以说东湖绿道为武汉这座工业城市注入了自然的诗情画意和人文情怀。二是“步步精心”,用绿道的形式将广阔区域还之于民,大到空间设置、小到一草一木都心思精巧。三是开放包容,绿道位于主城区,不管是开私家车还是乘公共交通工具都十分便捷,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了休闲的乐趣,同时绿道还积极接轨国际赛事活动,一座城市的开放之心可见一斑。


  (光明日报记者刘梦、夏静、张锐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