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要闻

强劲“第一动力”,昂扬“领跑”志气

2018-03-15 15:12:27  
字体大小:【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
    创新强则国运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创新体系建设如何加强?创新激励政策怎样落实?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原始创新怎么干:
    不能总搞“跟跑”的项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
    我认为,在研发环节,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着眼于原始创新,提高创新的定位,不要总是搞“跟跑”的项目,要有“领跑”的志气。特别是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的一些领域,一定要突出自主创新,创造前所未有的核心技术。
    科技成果到了转化阶段,有一个完整链条,包括研究、发明、工程化、产业化四个步骤。其中,研发多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工程化和产业化则多由企业完成。目前,论文和专利很多,企业也乐于生产产品,但工程化却是一大短板。究其原因,是工程化要进行大量的设计和试验,还要提供工艺方案以及批量生产的标准,投入大、周期长,很多企业都不愿承担。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投在工程化,还面临着一定的财务和市场风险,这也是企业所顾忌的。
    要推进科技创新,政府可在科技成果的工程化方面出台扶持政策,为企业分担风险,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科技成果在工程化阶段跑出“加速度”。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丁烈云代表

    科技成果谁来转:
    专业队伍运营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丰富,不仅论文产出数量巨大,而且成果转化率平均已超过17%。但和科技强国目标、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如斯坦福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45%。我认为,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高校技术创新由技术供给导向型向市场需求导向型转变。
    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队伍和平台建设力度有待加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成果转化指明了方向。应加大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力度,支持高校开展共性、关键、前沿技术研究,加强新型产业(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推动高校技术创新由技术供给导向型向市场需求导向型转变。
    我建议,建设若干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培育一支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营工作;探索建设科技银行、发展多层次科技资本市场,以金融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环环相扣、相互支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王焰新委员

    创新体系怎么建:
    以企业为主体

    如果企业技术创新跟不上,创新的主体作用就无从发挥。我建议,实施制造业“国家企业创新工程”,成立“国家企业创新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夯实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还需要金融创新的支撑。建议由国家工信部牵头设立国家企业创新工程专项基金,通过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加入,形成万亿规模的国家企业创新基金池。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胡树华委员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需要内生动力和辅助外力。企业要在生产工艺创新、产品开发创新、发展个性技术方面下功夫、见实效;政府要在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大力推广共性技术方面做文章、办实事。
    各级政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民创新热情高涨。2017年,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同比增长22.5%;每万户市场主体商标拥有量1520件,同比增长6.9%。我们应因势利导,完善中国制造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具体包括政府创建企业技术创新辅导中心、企业成立产品技术中心、行业建立共性技术中心,三大中心互相关联,共同推动企业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创新发展。
    ——金马凯旋集团董事长 肖凯旋委员

    百姓健康怎保障:
    推广远程医疗智能手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在我看来,让创新成果为民生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创新的持久生命力和价值所在。
    如何解决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除了深化医疗领域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医联体建设等体制性措施,还要充分运用创新技术和科技手段。
    必须尽快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推进互联网远程诊疗和远程手术智能化等技术攻关。建议在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中,设立信息化远程诊疗与远程智能手术专项,加快远程医疗信息化技术创新;推进制度创新,尽快研究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以及信息化远程医疗与远程智能手术的标准,推动相关技术创新成果在远程医疗中规范应用;由行政主管部门选择具备条件的医院开展试点,为信息化远程诊疗普及推广积累经验。
    ——省政协副主席、省科技厅厅长 郭跃进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