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以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为“十二五”画上圆满句号,为“十三五”奠定新的起点——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逼近3万亿元,重返全国第8的历史最好位次;人均GDP达8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区行列;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迈过3000亿元大关,跃居全国第9位。
除了综合实力大跨越,发展条件大改善,民生福祉大提升,“五个湖北”建设全面推进,亮点纷呈。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下,面对全国区域竞争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发展态势,湖北何以逆势竞进,跨越发展?
4月1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省人大常委会党组、省政府党组、省政协党组、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省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省委书记李鸿忠主持会议时说,“十二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全省上下各方面,按照党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的总基调、主旋律,在省委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合力协奏,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湖北实施的大合唱。
人大依法履职
用法治引领推动和保障改革发展
2016年2月1日,省人大十二届四次会议闭幕大会上,代表们按下表决器,《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获高票通过。
这是我国首部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也是省人大及其常委会近年来出台的又一部治污“重典”。
以绿色为标志的蓝天、碧水、青山、净土,是最基本最现实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央和省委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生态保护、绿色发展。2013年12月,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突出绿色标准,增强绿色发展的紧迫性、自觉性和刚性约束。
贯彻中央精神,落实省委决策,2014年3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定》,在全国率先从法律层面进行制度设计,将绿色发展纳入法律的刚性约束。
2014年4月,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在省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闭幕大会上获高票通过,提出行政环境责任终身追究制,并将环境指标纳入官员考核。
2015年5月,《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出台,行政首长成为“第一责任人”,湖北创下全国最早。
连续三年,一系列法规和法规性决定先后出台,我省以最严立法守牢生态红线,倒逼发展转型,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省人大常委会领导介绍,地方立法就是要服务改革发展,努力将中央和省委关于改革发展的决策主张,经过法定程序转化成为地方性法规和人大决议决定,体现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
在依法履职过程中,省人大常委会党组牢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省人大常委会召开重要会议、作出重要决定、开展重要活动以及立法和监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都及时向省委请示报告后再进入法定程序。
围绕创新发展,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去年1月审议通过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条例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务实管用,最大限度给予有力政策支持,为示范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提供法律支撑。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今年1月表决通过了《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条例》。这是全国首部地方改革促进条例,从破解“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改不起”,到“营造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崇尚成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以立法引领改革,保证改革于法有据。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省人大常委会在全省全覆盖式开展《湖北省农村扶贫条例》执法检查,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扶贫攻坚中的法治保障和硬约束作用,促进中央和省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为全省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政府竞进作为
咬定发展不放松 壮大实体经济不动摇
早春时节,荆楚大地,900多项目次第开工,升腾起强劲发展气场。
在武汉,格力智能装备产业园正式开建,南京金龙(武汉)新能源产业园破土动工,通用机场酝酿出世;
在宜昌,首款“宜昌造”液晶电视机下线,南玻高效多晶硅片开工,海航宜昌通航产业园和生态城动建;
在襄阳,襄阳检测认证产业园开工,恩讯信息科技投产,中国中部云呼叫城竣工……
产业是财富之源,发展之基。在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在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一个个重大项目如压舱石、似推进器,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基础。
发展不够,仍是湖北最大的实际。从“稳神竞进,逆势而进,实虚并进,扎实推进,激情奋进”,到“竞进提质、效速兼取”,到“竞进提质、升级增效”,再到“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省委在战略层面咬定发展不放松,坚持“竞进”不动摇。
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省政府党组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自我加压、竞进作为。
打基础,管长远,筑牢可持续发展底盘,不求短利求长效。
省政府始终把重点项目建设和实体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和着力点。“有效投资项目建设竞进年”、“项目储备提质年”、“社会投资促进年”活动接连开展,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存一批,全省项目建设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每一个重大项目建设,就是对政府工作、干部作风的一次检验。
宁愿政府麻烦,不让企业费事。项目建设哪里有难处,要素保障就到哪里。省发改委连续多年举办对接会,为重点项目寻找银行贷款支持;省国土厅改革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方式,确保重点项目用地需求;省经信委搭建“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省人社厅启动“春风行动”,为重大项目提供人力支撑。
多予少取,减负降税,帮助实体经济降成本、解难题。
在全国率先取消和暂停征收59项涉企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政府性基金,累计减轻负担50多亿元;失业保险费率从百分之三降至百分之二,每年为企业减支7亿元以上;安排中小实体经济发展资金50亿元,以基金制、股份化运作模式,为企业排忧解难。
“转方式,调结构”,力促经济提质增效、换挡升级,区域协调发展。
以做大做强“湖北制造”为抓手,强支柱、壮龙头,不断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底盘;出台《湖北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纲要》、《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等行动指南,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体系;出资400亿元成立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形成2000亿元的母基金,撬动1万亿元投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以“有效作为”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数效应。
先后精简权力事项1397项,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投资核准目录、政府定价目录分别再削减16%和55%;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平台建成运行,省市县三级实现审批联网;暂停或取消49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政府基金;率先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简流程、放权限、破藩篱、拆路障,省政府在深化改革中“取法乎上”,着力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至去年底,全省市场主体数量达到412.8万户,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五、中部第一。
竞进作为、始终如一,让湖北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延续了“高于全国、中部靠前”的发展势头,“经济更好”烙印在跨越发展的道路上。
政协凝心聚力
聚焦民生话题 汇聚发展力量
3月29日,省政协礼堂,一场气氛热烈的座谈会在这里举行。
会议的开法十分接地气,不设主席台的椭圆形会议桌,省政协领导、14位省政协委员、地方政协负责人与省政府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围坐一桌,坦诚交换意见、共商应对之策。
会议的主题是农村饮水安全。现场播放的短片显示,千湖之省的湖北,仍有900多万农民饮水困难、农村水质达标率仅为68.6%。在随后的发言中,政协委员直入主题,谈问题、提建议,现场开“药方”,省直部门负责人认真回应。“会议气氛轻松,但发言深思熟虑,很有实效。”一位省政协常委深有感触说。作为参加者,此前他专门踏访了18个乡镇、9个水源地、17个水厂、20多家农户,从“源头”到“龙头”实地调查。
这场洋溢着浓厚民主协商气氛的座谈会,正是省政协推进协商民主的创新之举——月度协商座谈会。按照部署,从今年3月开始,协商座谈会每月举行一次,每次聚焦一个具体问题,既立足“率先、进位、升级、奠基”的宏伟目标,也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省政协领导介绍,月度协商座谈会不是自拉自唱,必须与省委同频共振,确保省委省政府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一红一绿”,省级战略,扶贫开发,牵动人心。近几年来,省政协把大别山试验区作为事关全局工作的大事,长期跟踪调研。先后联合安徽、河南两省政协,建立三省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全国两会联名提案,高密度建言献策。2015年6月,《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老区发展迎来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千里汉江,大半在湖北。201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将汉江生态经济带纳入省级战略。省政协主动跟进,全国两会上,先后提交“保护汉江中下游生态”、“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两份联名提案。目前,第二份提案已被转交国家发改委。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蓝图的次第展开,聚焦中心任务,紧扣“十三五”规划制定调研议题,成为省政协的重要任务之一。
国企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围绕改革过程中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课题视察调研,从民主监督角度推动改革落实。
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和大数据运用……围绕经济新趋势座谈交流,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言献策。
一项项调研、一次次交流、一场场座谈互动碰撞中,一个个良策得以形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在人民政协这个平台上得到生动展现,共促全省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汇聚。
法检“两院”建设性司法
优化发展环境 释放法治红利
近日,“鄂检十条”公诸于众,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这是省检察院为服务非公有制经济推出的十条举措。从更加注重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创新创业权益,到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等“七条界限”;从严查“吃拿卡要”及索贿受贿,到加强对涉及市场准入等问题的法律监督,新举措“想在急需处,帮在紧要处”,着力建起“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赢得企业家普遍点赞。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法治环境是最好的软环境、是核心竞争力。”省检察院有关负责同志说,作为党领导下的司法机关,服务经济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是履职之本,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
“慎穿警服、慎开警车”,这是省检察院出台的“五条办案原则”之一。细微举动,让企业形象和产品声誉在不经意间得以保护。
公正对待所有在鄂企业,让市场主体感受“法治温度”,是检察机关一以贯之的服务理念。
宜昌大桥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型集体所有制企业。2014年1月,公司项目经理刘某挪用20余万元工程款,逃往外地,引发农民工讨薪。公司负责人向宜昌市猇亭区检察院电话求助。该院立即组织专班,以涉嫌挪用公款罪立案侦查,最终将刘某拘捕归案,追回被挪用款项。
“经济越是下行,法治环境越要上行”。省法院党组、省检察院党组认真贯彻省委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护幼、容错、不赦罪”理念,先后出台多项服务经济发展举措,以建设性司法,着力打造“开放、干净、公平”的法治环境,为市场主体创造“法治红利”。
省法院以“十条意见”,指导民间借贷、劳资纠纷、企业破产重组等案件审理。明确提出,对于一些基础条件好,尚有挽救可能的企业,慎用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而对于被市场淘汰,确已资不抵债的企业,则依法引导其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在审理一起资金拆借纠纷时,省高院查明被诉企业经营状况稳定,只因一时资金困难不能及时偿债。主审法官反复协调,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不仅节约近百万元诉讼法,更避免被诉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债权人权益难以保障。
司法机关频频亮剑,让企业和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2014年8月7日上午,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刘汉、刘维等上诉案公开宣判,十八大后中国“打黑第一案”落下帷幕。
过去一年,我省法院审理重大职务犯罪、大要案数量为历年最多,依法审理了包括蒋洁敏、王永春、李春城、郭永祥等在内的一系列重大职务犯罪案件,承担50多起指定刑事大要案的审判工作;我省检察机关共查办各类职务犯罪3021人,查办行贿犯罪652人……
破冰司法改革,司法队伍更加专业化、司法体制迈向公正高效权威——
1月14日,省法院、省检察院分别对“入额”的4996名法官、3721名检察官进行公示。通过入额考试,不少法院院长、庭长重回审判一线。
去年下半年,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首次实现人财物省级统管,走出“地方粮票”之困,公正司法少了羁绊,全国司改办高度肯定。“专业审判”、“去行政化”、“权责统一”等一系列改革次第推进,“让审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司法原则得到体现。
法治思维,彰显公平正义追求,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在“法治保姆”的呵护下,法治环境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持续改善,湖北正朝着“率先、进位、升级、奠基”的“十三五”目标激情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