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中之重”领奏“三农”福音
又到了春耕时节,田野里到处都是播种丰收希望的人。
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带着千千万万农民兄弟的嘱托,聚首京城,凝眸报告,探讨“三农”,谋划着新农村的未来。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过去的五年,广大农民期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新进展。同时提出了今后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08年新农村建设主要是解决三大问题等。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代表和委员们着眼全局和长远进行着思索,展开着讨论。
省工商联主席赵晓勇委员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更是为中国亿万农民奏响了福音;不仅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更是对中国经济长远稳定发展和结构优化具有深远意义。
长期奋战在农业科研第一线的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油菜研究室主任孟金陵委员,饱含感情地说,这几年中央对农业的支持、重视力度显著加大,但“三农”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怎样探索出一条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道路,是这次会议需要商议的主题。这几天,孟金陵委员带着几个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提案,与会上的委员和北京的专家、学者进行着频繁的沟通。
新型农民撑起明日天空
未来农村谁种地?
十七大报告响亮地回答:“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仙桃市市长陈吉学代表说,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培训。
来北京参会前,省农业厅副厅长王红玲委员就培育新型农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她说,当前对培训新型农民这项工作存在社会力量基本不参与,培训无统一标准和规划目标等问题。她建议,政府应有效整合资源,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引入竞争机制,赋予农民自主选择权,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实际需求。
细听代表和委员的发言,详察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我们发现,他们在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同时,对今天新农村建设发生着质的变化有着一致的认同,对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必将撑起未来农村那片天,更有着一致的信心。
新农村建设迈步纵深
委员们在热议“三农”问题的同时,更将新“三农”(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农业村落终结)问题纳入了视野。
黄石市市长王建鸣代表说,农民增收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造血功能。
合众人寿保险股份公司董事长戴皓委员认为,目前,农民、农民工是最困难的群体之一,报告中强调今后将继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政策,增加对农业的补贴,这一政策非常好,但在细节上、在落实上要跟得上。他同时建议国家应当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孝感市市长梁惠玲代表说,要注重农民工医疗、养老等保障政策的连续性。农民工流动性强,但农民工的医疗、养老是属地管理,不利于农民工的合理流动。
黄石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林委员建议,应为农民工办一张IC卡,让账户跟着农民工走,农民工到哪里,保险账户到哪里。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永远的旋律。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委员们纷纷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作着不同的诠释: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胡树华委员建议,结合村村通水、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低成本的、便利性的、覆盖面广的农村现代化信息网,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郑楚光委员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与流域水环境水资源保护相结合,如鼓励农民在自家门前屋后、田边小沟修建小型生态修复池或修复沟,种植有一定经济价值又有污水净化功能的作物或花卉,从源头治理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转自《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