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assign categoryAttribute = getCatego...
目前,精准脱贫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决战阶段,更需要精准发力、综合施策。精准扶贫实践证明,“治贫”必先“治愚”,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所在。正如贫困地区乡村干部所说:“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但是,调查发现,目前贫困地区文化扶贫面临的短板还较多。一是公共文体场馆设施不足。县级公共文体场馆建设滞后,现有文体场馆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二是文化扶贫资金不足。目前,各级都没有开展文化扶贫的专项资金,文化扶贫难以持久有效开展;三是专业文艺人才不足。非遗传承人面临人员老化、知识断层等问题;四是文化下乡流于形式。不少地方还仅限于送一台戏、放一场电影、写一副春联、送一点图书等。五是省市县文化联动不够。省级文化资源与深度贫困地区没有很好对接,文化力量没有倾斜到基层。为此,竹溪县政协委员建议各地要对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分析问题,精准制定对策,实施“六大”工程,切实打好文化精准扶贫关键战役,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一、实施精神塑造工程,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在文化引领上精准导航。文化扶贫的重点是“扶人”。各地要按照“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的要求,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相结合,“送文化”与“种文化”相对接,大力培育家风文化、节日文化、广场文化、地域文化、生态文化品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内修人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依托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设乡村道德讲堂、科技讲堂、法制讲堂、健康讲堂,聘请专家作辅导、邀请模范作示范,打造传授新知识、培育新农民的学习平台。以“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发展家风文化,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开展整理族规族训、书写家训牌匾、收集家风故事、传唱家风歌曲系列活动,持续开展“湖北好人”“最美家庭”“楚天孝星”等评选活动,深入开展家风文化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和进企业,达到传家风、带政风、净民风、育新风的效果。
二、实施阵地建设工程,完善文化服务网络,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精准供给。文化扶贫的基点是阵地建设。各地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精神要求,结合贫困地方实际,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是逐步健全县乡公共文化阵地。加强贫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先支持贫困乡村建设文体基础设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二是构筑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堡垒。抓好乡镇文化站提档升级,配齐电脑、电视、照相机、音响、投影仪、书柜等必需设备,所有乡镇都达到“三室一厅一场”标准。三是推进文化网络体系建设。形成以县为龙头,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以乡村少年宫、文化中心户为补充的多层次文化网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在文化产品提供上精准生产。文化扶贫的核心是惠民。一是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以“文化扶贫进乡村”活动为载体,以“文化惠民、免费看戏”为主题,组织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社、流动电影队深入边远地区和特殊群体开展文化服务。二是加强主题文艺创作。组织省市文艺工作者深入扶贫攻坚一线,抓好文艺精品创作,创作一批精准扶贫的文艺精品,讲好扶贫故事,宣传扶贫典型,弘扬扶贫精神,凝聚扶贫共识。三是组织开展特色活动。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以“广场舞大家乐”为核心,组织开展迎新年万人长跑比赛、春节传统民俗大展演、“耕读传家,书香门第”广场诵读、广场舞大pk、农民趣味运动会、诗词书画大赛等多种文体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组织者、参与者、表演者。
四、实施产业培育工程,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精准定位。文化扶贫的要义是助推发展。各地要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目标,坚持把文化扶贫与开发地方优势资源结合起来,加大对本地文化资源的整合、宣传、利用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一是挖掘提炼地域文化。组建地域文化研究会,组织编撰《地名文化拾趣》《历史名人追踪》《民俗文化溯源》《寨堡文化探秘》《饮食文化大观》《家风文化观察》等系列丛书。二是推进非遗项目市场开发。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加强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促进非遗项目市场化运作、产品化营销。三是实施文旅融合发展。依托当地历史特色、人文特色、时代特色、艺术特色、习俗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利用乡村旅游地的历史文化遗存、宗教文化传统、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等因素,进行创意包装和文化创新,营造生态旅游文化氛围,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智力支持。
五、实施文化扶德工程,构筑精神高地,在扶志扶智扶德上精准发力。文化扶贫的主旨是精神引领。各地要注重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同在,扶贫与扶德共进,既要深入基层,体民情、察民意、知民愿,更要扮演好组织员、宣传员、服务员的角色,成为农村道德建设的示范者、推动者、践行者,切实把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扶贫的开关,将道德扶贫与项目扶贫、经济扶贫、智力扶贫、社会扶贫捆绑在一起,宣传好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服务好群众所需所求,帮助农村建立完善并执行好村规民约,构建农村思想道德新高地,消除小农思想、封建残余和旧风陋习,把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要以“慈孝”为道德原点,按照“人立言、家立规、族立训、村立约”的要求,深入开展“家规家训大家立”“家规家训大家谈”“家规家训大家评”“家规家训大家传”系列活动,以贴近实际的活动引导群众参与,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向上向善的力量在亲情中凝聚,让真善美的风尚在家庭中传扬,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润人们的精神世界,共筑崇德向善、勤劳淳朴的精神家园。
六、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探索多种路径,在文化队伍建设上精准施策。文化扶贫的根基是人才。一是提升文化队伍素质。采取参加上级培训、组织专题培训、活动现场辅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文化干部,文化站、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业余文艺骨干、文物保护员、非遗传承人、农家书屋管理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志愿者和行业管理对象的集中培训,不断提高文化体育队伍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二是稳定基层文化队伍。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文化人才、民间艺人队伍的建设。在深化基层文化改革过程中,按照“职能不改、性质不变、阵地不丢”的原则,大胆创新,建立“人员统一调配、资产统一管理,经费集中核销、工资全额预算”的管理运行机制,稳定基层文化队伍。三是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以奖代补、社会援助等办法,大力扶持发展民间文艺团队,培养草根明星、乡土艺人,使之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竹溪县政协 李章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