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assign categoryAttribute = getCatego... 发展特色产业   推进精准脱贫 - 精准扶贫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
首页 >精准扶贫

发展特色产业   推进精准脱贫

 

2017-06-07 17:16:46  
字体大小:【

 

    根据丹江口市政协常委会2017年工作要点安排,丹江口市政协人资环委员会于4月中旬组织调研专班,在副主席纪道清的带领下,就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丹江口市产业扶贫的基本情况

 

    自2015年7月启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以来,丹江口市上下充分认识到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突出重要性,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谋划产业扶贫思路,制定出台产业扶贫政策,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多轮驱动推进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增收,取得了一定成效。据初步统计,全市30583户9.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的贫困户不同程度地发展有脱贫产业,包括柑桔、核桃、茶叶、食用菌、小杂果、蔬菜等特色种植,猪、牛、羊、鸡、蜜蜂等特色养殖,油茶、油橄榄、特种养殖、农家乐、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总体来看,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和外出务工仍然是普通贫困户家庭收入的两大主要来源,培植稳定增收的农业产业仍然是解决贫困户长久脱贫的主要途径。主要做法是:

 

     1、明晰产业扶贫思路推动。通过广泛调研,认真总结近些年丹江口市农业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丹江口市确定发展扶贫产业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江北核桃江南茶,库周柑桔水中鱼,高山药特平地菜”的特色产业布局,突出“两为主、两加强”(即以现有产业为主、以种植业为主,加强品牌农业建设、加强生态观光农业建设),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建成一批特色生态农业旅游景点,打造环库休闲农业观光带、环城生态农业体验带和环武当特色村镇带。

 

    2、出台奖补政策调动。丹江口市通过制定并宣传产业奖补政策,对贫困户发展产业实行以奖代补,以此调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先后出台了《丹江口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丹江口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发展奖补实施细则》等7个文件,各镇(办、处、区)配套出台《产业发展补助实施办法》,按照人均10000元的标准整合产业发展资金,其中6000元(分三年每年2000元)直接对贫困户发展产业进行奖补,全市9.86万贫困人口共整合产业扶贫资金10亿元。包户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共同商讨适合发展的扶贫产业,坚持一户一策,因地制宜发展脱贫产业,全市掀起了扶贫产业发展高潮。

 

    3、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带动。出台《关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带贫困户脱贫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金融贴息、土地流转、带资入股、用工补助等新型市场主体帮带贫困户的奖补办法,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参与扶贫有甜头、带动贫困户脱贫有劲头,让它们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先后引进润秋生态农业公司、霖煜农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了数十家柑橘、乡村旅游、茶叶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探索出“公司+产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新型市场主体+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通过“租金+薪金+股金”实现增收脱贫。

 

    4、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联动。丹江口市及时出台《产业扶贫技术服务方案》,市直各职能部门及乡镇农技服务单位明确技术服务责任人,建立技术服务台账,跟踪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及时上门为贫困户开展面对面服务,对贫困户产业发展所需技术服务实行全覆盖。针对当前农村趋于空心化,劳动力少,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的问题,积极整合资源,探索由当地技术人员和种养殖大户、科技明白人等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社会化专业服务,将产业基地日常管理、产业低产园改造、新建产业基地等任务外包给专业合作组织,既增加了合作组织成员的收入,又解决了贫困户缺劳力、缺技术、缺信息的弊端,使贫困户依靠发展产业尽快富起来。

 

    5、搞活金融信贷撬动。丹江口市政府筹集了4000万元担保金,引入竞争机制,对精准扶贫贷款保证金采取动态管理,哪一家金融单位精准扶贫贷款做得好,担保金就放到那里,以此撬动金融信贷扶贫工作。金融部门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中,围绕贫困户脱贫开展助农贷款,积极配合政府出台针对贫困户的信贷政策,对贫困户贷款10万元以内免担保、三年全贴息;对合作社和能人大户帮带10户贫困户脱贫的,给予100万元以内年贴息5%。截止目前全市为17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贴息资金626余万元,进一步调动企业与贫困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企业则优先安排贫困户进企业务工增收。

 

    6、培植新产业新业态拉动。在发展传统产业扶贫的同时,各地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依靠新产业新业态带动贫困户脱贫。小杂果、生态养蜂、采叶银杏、艾草种植、大鲵养殖、神仙叶系列产品开发等新、特农产品种养基地在全市悄然兴起,丰富了脱贫产业结构,适应了市场需求,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在超市开办农产品扶贫超市,将贫困户的农产品自产直销,应销尽销,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同时还依靠电子商务联接全市贫困村、贫困户,利用“互联网+”新业态搭建贫困户农产品销售平台,收到较好效果。

 

    二、产业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主客观因素限制,贫困户产业脱贫动能不足。农民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决定产业发展的水平与效益。目前丹江口市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缺乏,留守农民科技素质普遍偏低,甚至体力都明显偏弱,而且越是贫困群体,这种情况越发突出。不少留守农民仅满足于在家带孩子、种粮保自足,收入主要依靠在外打工的青壮年,根本没有指望靠在家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加之农民急需的农技培训、劳力外包、机械耕作、防病治虫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服务跟不上,农民发展产业显得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2、受产业自身因素限制,产业脱贫基础能力不足。传统特色产业产品结构不优,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低下,带动脱贫能力不足。新兴特色产业规模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带动脱贫范围小。丹江口市具有规模的传统特色产业柑桔、茶叶,长期以来存在建园标准、管理水平、经济效益“三低”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产品市场价格低迷、效益走低,一些地方桔茶园撂荒严重,桔茶产业呈现萎缩之势。核桃是丹江口市近几年新兴的颇具规模的产业,但存在技术普及不够、病虫害难防治的问题,产业扶贫前景不明朗。其他如食用菌、蔬菜、中药材、油茶等产业同样存在经营规模小、建园标准低、产出效益低等问题,集约化程度不高,精深加工程度低,缺乏品牌营销,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带动贫困户脱贫难度较大。

 

    3、受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规模、能力限制,龙头带动能力不足。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市场主体数量少、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关联度不紧。据统计目前全市有32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只有1340户;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03家,真正有带动能力的只有55家,带动贫困户只有1580户;两项合计带动贫困户2920户,与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30583户相去甚远,带动面不足10%。同时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能力有限,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较短,自身经济效益不够好,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效果不明显。

 

    4、受资金筹措和投入规模限制,产业输血能力不足。一方面,虽然丹江口市筹集了大量的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但究竟投向哪里,投多少,怎么投,各镇、村很难操作,虽有许多尝试,但仍有不少资金没有用在刀刃上。各地反映去年产业奖补资金兑现没有突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主导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尽管政府出台了金融信贷扶贫政策,提供了扶贫贷款风险保障金,但贫困户产业扶贫贷款仍然是政策看着很“丰满”,实际贷款操作很“骨感”。在贫困村设立的金融扶贫工作站也流于形式,没有发挥作用,贫困户要贷款仍然难度大。

 

    三、加强产业扶贫谋划与推进的建议

 

    1、进一步明确产业扶贫思路。按照“两为主、两加强”的思路,结合丹江口市产业布局,认真制定产业扶贫规划,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牵头实施产业扶贫规划;各地要结合资源禀赋与传统生产习惯,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群众意愿,慎重选择和发展扶贫产业。着力改造提升柑桔、茶叶、核桃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根据市场需求和自然优势,积极培育新的致富产业,在调优产业产品结构上下功夫;注重拓展农业多功能,发展农产品加工,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电商,培育新的产业形态,在产业融合上下功夫。建议市、镇两级成立“生态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指导专班,专项谋划、指导,强力推进此项工作,着力做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文章。

 

    2、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形势下发展壮大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重要力量。应大力培育能人大户、发展家庭农场、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引进农业企业,由他们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由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提供种(养)苗、技术、销售渠道,由贫困户分户承包一定的规模进行管理,再按照一定的价格由新型经营主体统一回收产品,进行销售、加工,既让贫困户有一定的责任,也消除了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的压力和风险,便于产品统一加工、统一包装、打造品牌,能较好地解决群众参与度不高和产业发展规模不大等问题,形成“互利多赢”的局面。

 

    3、加大资源整合和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农业是弱质产业,没有源源不断的补贴政策,农业产业特别是扶贫产业更是难以长期维持。一是要统一思想、统一步调,要建立项目、资金、人才向扶贫产业聚集的长效政策机制,大幅度增加特色产业项目发展专项资金。二是优化产业资金投资结构,有目的、有重点的向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倾斜,增强新型市场主体的带动能力,让新型市场主体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的生力军,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4、大力发展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是解决扶贫产业发展中人力、技术缺乏矛盾的现实途径。一是要恢复、充实农技专业服务队伍,培训、建立村级农技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完善农技推广网络;二是要组织引导农村乡土人才,建立各种生产技术专业服务队,解决贫困户因缺乏劳力、技术而不能开展的各种生产性技术服务,如茶园低产改造、修剪、采摘等项目。

 

    5、加强对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要抓好产业扶贫宣传引导工作。治穷先治愚、扶贫要扶智,精准脱贫首先要解决思想脱贫问题。要加强正面宣传,教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宣传“勤劳致富光荣,‘等靠要’可耻”的观念,激发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的志气和脱贫的信心。二是要加强对产业扶贫工作的检查督办。重点督办贫困镇、村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项目、市场主体落实情况,督办相关部门和帮扶单位履职尽责情况,确保产业扶贫政策措施精准落地。三是要树立一批产业扶贫的好典型。大张旗鼓地表彰有突出贡献的精准扶贫市场主体,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大力宣传产业扶贫典型。四是要发挥基层组织在产业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基层组织要在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对接中当好桥梁纽带,既要帮助贫困户选准产业,还要协助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签订协议,向上争取政策扶持,帮助落实贷款,还要在发生利益纠纷时当好矛盾的调解员。基层组织要加大政策宣讲力度,有针对性地将各级党委、政府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引导贫困人口树立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意识,祛除政策误解和“等靠要”的懒惰思想。

 

    (丹江口市政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