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assign categoryAttribute = getCatego... 精准扶贫:既要硬件投入 更要扶志扶德 - 精准扶贫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
首页 >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既要硬件投入  更要扶志扶德

2017-04-13 17:21:26  
字体大小:【

 

   日前,在乡镇调研精准扶贫时,偶遇的几件事如刺在喉,不吐不快。

 

   其一:某村儿子一家人在别墅式的小洋房里,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十分滋润;而紧邻其家的老母亲却住在一间低矮墙裂屋漏的土坯房里,靠吃低保孤苦伶仃的艰难度日。

 

   其二:某村一位农村妇女因不符合政策规定没能享受低保,常年到县乡村“上访”,要么大吵大闹,要么抱干部大腿,誓将“低保”要到底。

 

   其三:某村有个贫困户,腿有点小残疾,过去常年在当地民营企业务工,一个月也能挣两三千元,生活勉强得过。自从村上将其评为贫困户后,工也辞了、活也不干了,一家过起了“等靠要”的日子。

 

   这些事例在决战精准脱贫的当下虽在极少数,但也反映出目前农村确实存在“争贫”“扮贫”“赖贫”“炫贫”“装贫”“德贫”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折射的是极少数人思想的霉变、精神的沉沦、道德的错位、价值的扭曲,如果对“主动”贫困、不思上进、只为利益的贫困群众恣意纵容,结果只会让党和国家的扶持政策“南辕北辙”,最终酿成“花钱养懒汉”的不良后果。

 

   “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习近平总书记发表2017年新年贺词中这一谆谆切切之言,道出了“幸福生活要靠勤劳双手创造”的亘古真理。

 

   扶贫要先扶志。古人云:“人穷志不短、家贫书不丢。”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拥有精神区位的“高亮”,人做什么事情都会积极、都会有干劲、都会锲而不舍、都会永不言败。脱贫攻坚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单纯依靠乡镇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建是不够的,单纯算经济账也是不行的,只有把贫困地区的群众充分发动起来,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是继续贫穷还是走向富裕,现实和未来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上,从而焕发出改变自身命运的强大能量,在脱贫攻坚的战斗中当先锋打头阵,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这才是我们夺取精准脱贫最终胜利最需要最宝贵也最持久的内在动力。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只要汗水勤灌溉,幸福的花儿遍地开。

 

   扶贫重在扶根。贫困群众之所以经济穷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追求。当前,有的贫困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观望心态、依赖心理和功利思想。说到底,根源还是思想出了偏差。“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政策的初衷在于让真正的贫困群体脱贫奔小康,而非将扶贫红利变成贫困地区群众利益均沾的“唐僧肉”,更不是各级干部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对于易地搬离穷山僻壤、来到富裕地方安家的贫困户,如果不激励这些“新居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和自主创业精神,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就是一时过上了富裕生活也有可能再度返贫,“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仍然是一句口号。对于已经脱贫和正在脱贫的人们,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不仅是为了从物质上告别贫穷,更是为了从文化以至心灵上变得真正的富有,这样才能永远开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幸福源泉。当然,我们各级扶贫人员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务必要深入宣传政策,健全识别机制,严格评定标准,准确测算收入,实施群众公评,畅通监督渠道,确保群众对扶贫政策不争、对扶贫对象不疑、对扶贫工作不阻。

 

   扶贫更要扶德。扶贫要扶德,这不是奢谈与空想,而是和增收致富同样重要的当务之急。毕竟,消除贫困只是一个手段,一个阶段性的工作目标,人民幸福才是我们永久的奋斗目标,道德永远是幸福的重要决定因素。各级党员干部要注重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同在,扶贫与扶德共进,既要深入基层,体民情、察民意、知民愿,更要扮演好组织员、宣传员、服务员的角色,成为农村道德建设的示范者、推动者、践行者,切实把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扶贫的开关,将道德扶贫与项目扶贫、经济扶贫、智力扶贫、社会扶贫捆绑在一起,宣传好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服务好群众所需所求,帮助农村建立完善并执行好村规民约,构建农村思想道德新高地,消除小农思想、封建残余和旧风陋习,把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要以“慈孝”为道德原点,按照“人立言、家立规、族立训、村立约”的要求,深入开展“家规家训大家立”、“家规家训大家谈”、“家规家训大家评”、“家规家训大家传”系列活动,以贴近实际的活动引导群众参与,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向上向善的力量在亲情中凝聚,让真善美的风尚在家庭中传扬,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润人们的精神世界,共筑崇德向善、勤劳淳朴的精神家园。

 

(竹溪县政协  李章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