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assign categoryAttribute = getCatego... 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建议 - 精准扶贫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
首页 >精准扶贫

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建议

2016-01-04 10:54:19  
字体大小:【


    12月2日至4日,省政协经济委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前往黄石市阳新县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阳新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


    阳新县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2017年如期脱贫、2020年同步小康”目标,提前谋划,精准发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成立全县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全面负责精准扶贫的指挥、组织、协调和督办等工作。将2736元的贫困线和2800元的农村低保线“双线合一”,按照2800元贫困线界定标准,综合考虑因病、应学、因灾、因残4种特殊困难和较大支出因素,通过群众申报、入户调查、收入核算、民主评议、公开公示、县镇联审,对全县贫困人口开展了再识别和再确认。研究制定了《阳新县精准扶贫政策清单》,制定出台了13个专项扶持方案,形成了“1+13”的扶贫政策体系,目前政策清单和相关方案均以卡片的形式发放到挂点干部和贫困户手上,切实做到让干部清楚、让群众明白,让社会监督。着力抓好财政相关专项资金的整合,在致力解决贫困户就医难、上学难和就业难的同时,重点实施贫困户危旧土坯房、厨房和厕所改造等“三改工程”。

 

    阳新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幕阜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区域,面对贫困人口多、开发任务重、攻坚难度大的现实情况,阳新县扶贫开放有以下亟待解决的困难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阳新县需要加快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目前阳新县亟待落实的有两大项目,即武九客专阳县站南站房及广场建设和王英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产业扶贫机制不健全,金融体系不完善。近年来阳新县重点村扶贫产业由于缺乏资金投入,产业链条没有形成,市场机制不健全,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贫困户稳定增收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全面加强县域金融生态建设,着力夯实金融担保平台,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主体功能区定位受限,制约可持续发展。阳新县是幕阜山片区重要生态屏障,也是连接湘、鄂、赣生态区的重要纽带,但在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中,目前属于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限制开发区,这一定位制约了阳新县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建议

 

    根据在阳新县调研的情况,对我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夯实扶贫开发基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开展贫困乡村道路、基本农田、小型水利、生态能源、危房改造等一系列工程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第一,从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基础功能、提升人居环境入手,扶持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改善农村道路、饮水、公共设施建设,使贫困村面貌尽快发生变化。第二,适当调整扶贫资金的投入重点和范围,向贫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第三,应出台和完善鼓励社会投资的政策和措施,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2、把握扶贫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要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尽快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今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对实施精准扶贫到户,实施医疗卫生扶贫、教育扶贫、低保五保救助扶贫、加强养老与就业保障扶贫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3、加大扶贫投入力度,精准配置扶贫资源。应发挥财政、金融双引擎驱动作用,将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有机结合,加大扶贫攻坚的投入力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精准”二字,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有限的扶贫资源,必须精准配置才能实现效果最大化。因此必须以贫困户作为精准识别的基本单元,以行政村作为开发规划的重点,对不同的贫困对象采用差异化帮扶措施。要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使所有扶贫措施与扶贫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使每一分钱真正用在刀刃上。


     4、坚持产业扶贫,提升“造血”内生力。一是整合地方资源,选择合适产业。贫困地区要因地制宜,结合资源优势,规划了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增收致富见效快的产业扶贫项目,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产业在扶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增强联动效应。龙头企业是推动地方产业扶贫的重要引擎,地方政府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增强产业的集群效应,壮大产业规模,最终目的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三是推动到户贷款保障持续发展。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融资难的问题,政府要探索融资新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产业扶贫,为产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四是推广科学技术创造产业品牌。科学技术能将产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保持产业发展充满生机、活力,因此需要加强技术培训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5、创新扶贫模式,增添帮扶新动力。一是大力推进企业扶贫。要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力推进村企共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宽领域的区域协作,增加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二是积极开展生态扶贫。积极争取国家尽快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出台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摆脱贫困措施。三是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多种渠道、不同方式争取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增加对我省的外援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我省的扶贫开发;积极鼓励海外、境外的华人、华侨及各种社团组织、民间人士,以不同的形式,支持我省的扶贫开发。   


(经济委员会办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