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创新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三下乡”活动,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一线科技下乡活动还存在一些需要正视的问题。一是体制尚未理顺,多头管理,职能定位不清,投入不足,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农村人口结构现状,影响了科技下乡效果。由于青壮年大批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大多为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大多文化程度较低,这种人口结构状况,直接影响了科技下乡活动的效果。三是有些地方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低,非专业人员比例大,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针对性强的实用技术成果,导致农技推广到位率较低。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对策与建议如下:
第一,进一步理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管理体制,对省、市(县)和乡镇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明确分工,明确职能定位,稳定基层农技队伍。同时,适当增加农业技术推广资金并做到逐年稳定增长。要充分调动市县、乡镇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强知识更新培训,夯实农业科技下乡推广工作的基础。
第二,坚持把“三下乡”活动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结合起来,帮助农村建设报刊图书阅读室、文化场馆、卫生院所等基础设施,引导农民学文化、用科技、讲卫生,并要注重抓教育、抓培训,培养一批农村文化科技卫生骨干。此外,还要引导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技术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双赢。
第三,创新方式完善机制,引导科技人员经常性进乡村基地进场站,开展技术指导。通过这类活动,将科研机构、各类企业、农村专业技术、科普志愿者、农村科普带头人等与农民有效对接起来,把服务农民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疏通下乡渠道,完善下乡政策,健全下乡机制,不断改进创新,促进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同时,还要对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以增强基层农技力量,补牢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的网底。
(老河口市工商局 张俊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