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巧遇被誉为”中国第一刀“宋国柱《与其横眉冷对,不如笑口常开》及无产阶级书画家 汪洋 书画佳作,想起中国文坛两位前辈鲁迅与老舍先生,不妨唠叨几句,供各位分享。
先是这幅《与其横眉冷对,不如笑口常开》刻铜艺术品,映入眼帘让我关注其博友简历:宋国柱,字中洲,号老神。自幼酷爱书画,以刻铜为业,兼象牙微雕。刻铜墨盒和镇尺深受收藏家和书画家喜爱。被誉为”中国第一刀“。因为手工刻铜目前是全国唯一。研读相关业内资料才了解到:刻铜技艺非常复杂,对工匠的素养要求特别高。“虽刻犹写”虽然是刻铜的至高境界,但刻工对书画的理解、自身修养、擅长刀法等,都会决定刻铜作品的最终面貌。从这个意义上讲,同一幅书画作品,交由不同的刻工镌刻,其最终效果也是不尽相同的。铜刻技术在工艺上吸取了竹木石刻的技法。光是刻法上,就有阴刻、阳刻、深刻、浅刻、麻绳线(表现山石的粗线条)、牛毛线(表现人物须发的细线条)、双钩线(例如空心字的线条)等。其集雕、镂、刻、镶、磨、补(对旧铜器的修补)于一体。刻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绘画和书法功底,还要有精湛的铜刻技艺,融质地、做工、造型、装饰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无疑,上述艺术品显示出宋国柱功夫之深。问题是我最感兴趣的除了其技法外,就是上述艺术品的内容《与其横眉冷对,不如笑口常开》,实质上上述观点早在中国文坛都上演过,像老舍就是这种笑口常开之士,比如:其处女作《老张的哲学》,发表于1926年,小说以北京为背景,以老张的活动为中心,嘲讽老张的“钱、名、位”三位一体的哲学等,揭露了旧社会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黑暗。从此,与鲁迅一样“一发而不可收”,步入文坛都是这些诙谐幽默作品。假如不是1963年被文革反革命给迫害死,他依旧会创作更多这些幽默剧本。关于老舍这种诙谐风格,我认为与其嗜好体验茶馆生活有关。比如:“第三号的主人的姓?居《百家姓》的首位,赵!他的名?立在《论语》第一章的头上,子曰!“这种文字,几乎我在小城地摊子茶馆经常听到,甚至更精彩段子也不少,遗憾我缺乏前辈的定力与学识,包括文字功夫,始终写不出上述《赵子曰》这种流芳百世的小说。
其实,除了写作雕刻外,书画也需要老舍这种深入百姓体验生活的做法。比如:曾受沙孟海,周慧珺,启功,季丛南,刘文西,王西京等大师指点。现任中国国家书画院教授,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香港书画艺术联合会会员。职业画家汪洋的这些《鲶鱼图》《神韵》《骏马图》等,都体现出“艺术来自人民,艺术来自生活,人民需要艺术,艺术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观念。曾经有一位以汉江鱼王自喻的书画家,似乎目中无人,而我质问对方:“汉江鲶鱼到底几个胡须,每根胡须有个区别等问题。“一下子怔住了对方。看似简单问题,对方却回答不出来,这种自以为是的书画家真不少,假如遇上行家里手,想滥竽充数都难上加难。因此,市场走俏的书画家未必作品过硬,因为当今社会有时候官商勾结,欺诈消费者的现象很多,真正好作品未必可以畅销。然而,上述鲶鱼胡须正确,就说明汪洋先生是一个接地气的书画家,而非靠忽悠走火的书画家,或躲在象牙塔内书画家。至于上述鲶鱼属于江河,还是堰塘的鲶鱼,我敢断定绝对不是汉江的鲶鱼,堰塘鲶鱼成分居多。这个结论依旧是通过胡须色彩来断定的,也许其他书画爱好者不知,我经常买菜做饭,曾反复对比汉江鲶鱼与堰塘鲶鱼区别之处,最显著地方就是胡须的色彩不同。
鉴于,喜爱的电视剧开始了,不得不结束文字时刻,我想说:上述博友之所以成就突出,与他们深入群众,磨砺技术有关。对于我们文字工作者而言,更应如此。因为已故的老舍前辈之所以作品感人,与其熟悉北京茶馆市民方言有关,一旦离开群众就无法写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好文学作品。至于拉关系,走后门,媚官员在小城掌控的媒体上刊点文字,都不会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唯一途径就是要深入群众,体验生活,汲取群众语言等,才会演绎出好的作品。以上浅见,不妥处还请博友们包涵。
(老河口市工商局 张俊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