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伴着祁星这首“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旋律,怀着憧憬和朝圣的心情,4月15号至19号,我们49名市、县政协委员在黄冈市政协的组织下,赴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培训学习。这次培训组织好、形式活、纪律严、成果实,在五天的耳濡目染和思想熏陶中,细心品读延安,寻根中国革命精神,让我们对革命圣地延安有了更感性的触摸和更深刻的认知,不同的感官印象扑面而来。
延安,您是学生时代朗读的一幕幕经典。在杨家岭,我们见到了毛主席亲手耕种的地,禾苗茁壮成长、绿意盎然,时光仿佛穿梭到小学一年级,回味着课文《杨家岭的早晨》中毛主席的心声:“小苗啊小苗,你喝了延河的水,长吧,快长吧!”;在宝塔山前,我们重温着入党誓词,脑海中飘过中学课文《回延安》的欢快节奏:“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还有《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挥手之间》、《沁园春·雪》等一篇篇经典课文,烙下我们对延安的早期印象。
延安,您是中国革命史中的一页页史诗。延安干部学院安排的课堂教学,把我们带入了对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历史回顾。延安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延安成为党领导革命的心脏,一直到1948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陕北进入华北;延安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党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审时度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延安是新民主主义的试验田,党中央全面推进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积累了局部执政的经验。延安十三年,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由弱小走向强大的转折点,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期和延安精神的形成期。系统学习这段历史,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热血沸腾、气壮山河的峥嵘岁月,对延安的认知也由一知半解变为清晰准确。
延安,您是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的一串串足迹。培训中,我们在许多革命旧址接受现场教学,每一个现场就像一个“磁场”,每一次教学就是一次心灵洗礼,让我们对延安精神的理解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升华。
延安精神是什么?我们一一找到了答案。
——延安精神,就是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一路上,我们参观了抗日军政大学,瞻仰了“四?八烈士陵园”,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延安就是屹立在中国劳苦大众精神高地的一座灯塔,如同黑暗中的一缕光明,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追求真理的步伐,感召着前辈们为民族解放而投身革命、浴血奋战、舍生取义。
——延安精神,就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杨家岭,我们拜访了中共七大会场,主席台、演讲台、桌椅板凳和参会人员名牌依照原貌陈列,还有举行过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中央办公厅旧址,当年就是在这里掀起了延安整风运动,整顿了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树立了实事求是的学风、党风和文风。
——延安精神,就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讲解员深情讲述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以身作则、大公无私、勇于创新、埋头苦干”的延安劳模精神,都闪耀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芒。正是这种“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让共产党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天下。
——延安精神,就是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们参观凤凰山、杨家岭、枣园中央领导同志居住过的简陋窑洞,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的延安时期生活用品和落后武器,真切地感受到共产党以“小米+步枪”打败国民党“飞机+大炮”的真谛。延安时期,为打破封锁,党中央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毛泽东等领导人带头住窑洞、穿补丁、吃小米、搞劳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延安精神,还体现在始终坚持推进统一战线和民主政治建设。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我们发现了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议员提交的“禁止买卖婚姻”、“改进司法制度”等提案,这或许是“提案”一词最早的渊源吧。在延安,党中央先后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推行了参议会制度、民主选举和中央与党外人士民主合作的“三三制”,李鼎铭、黄炎培、梁漱溟等一大批民主人士纷纷驻足或到访延安,让中国的抗战和革命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延安,您是老百姓传唱的一首首歌谣。说起延安,耳畔就会响起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朴实风格的陕北革命民歌,脑海就会浮想起气势恢弘的安塞腰鼓、挥舞入云的红绸彩带和欢快喜气的秧歌。在延安干部学院的学唱课上,我们意犹未尽地领略了陕北的天籁之音。陕北革命民歌也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如《东方红》、《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表达了对革命领袖毛主席的敬仰之情;《抗大校歌》、《保卫黄河》唱出了抗大青年和抗战队伍的青春活力与豪迈气概;脍炙人口的《南泥湾》体现了“大生产”运动热火朝天、改天换地的景象;《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陕北是个好地方》表达了陕北群众对红军的拥护以及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延安,您是历史镜头下的一张张照片。在延安,除了欣赏一组组珍贵的历史照片外,也不忘用镜头记录下延安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延安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和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南川河二水交汇之地,被称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不但是革命圣地,还是中华民族的人文象征(黄帝陵)和精神象征(壶口瀑布)的聚集之地,历史积淀厚重。延安的街道整洁干净,建筑朴实庄重,“三山”一片清绿苍翠、花团锦簇,只是“二水”干涸少水,正在开展综合治理工程,恢复“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的往昔景象指日可待。为解决城区“饱和”和革命遗址保护问题,新时期的延安人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他们克服地质条件复杂、建设资金短缺等困难,采取“中疏外扩、劈山填沟、上山建城、保护圣地、安居百姓”的办法,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投资方式,发挥“5+2”、“白+黑”的精神,用四年时间初步拉开了总控制面积78.5平方公里、规划承载人口45万的“延安新区”框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延安新区”速度。
延安五日,让我们感受到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中,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对中国革命不断探索、追求真理的艰辛历程。伟大的延安精神感召了无数中国儿女,为着共产主义理想,沿着先烈的脚印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相信,这些革命传统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深入肺腑的,也是受益终生的。
(罗田县政协研究室主任 方鸢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