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须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
要改进调查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进千家万户,考察足迹里有“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有“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是“改进调查研究”。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只有通过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才会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也只有使这种认识和科学决策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全省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找准基层难点痛点,摸清群众所思所盼,提出务实管用对策,在接地气、通民情中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
要办好民生实事。老百姓早晨起床后先要上厕所,下水道通不通;上完厕所后要洗漱,自来水管出不出水、流出来的水合格不合格;洗漱完毕要用早餐,食品安全不安全;用完早餐要去上班,出门时顺便带上垃圾袋,小区有没有垃圾收集设施……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城市居民从早到晚的生活工作时间线为例,形象深刻地阐述了城市管理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办好民生实事,一头连着宏观大局,一头连着万家灯火,既是一项长期工作,也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把办好民生实事作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改进工作作风的有效抓手和重要检验,持续推动政策向民生聚焦、财力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不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政绩观之“正”确保人民群众利益之“实”。
要持续减负赋能。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党和国家政策直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减负与赋能是一体两面,二者的共同指向是,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干实事上。我们要以此次学习教育为契机,坚持“应减之负”与“应担之责”有机统一,坚持“应放之权”与“应赋之能”有机统一,坚持“减负之量”与“减负之质”的有机统一,持续深入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以“责权一致、责能一致”为准绳,全面建立和执行乡镇(街道)履责事项清单,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真正让基层减负担、群众得实惠、发展见成效。
全省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是不是在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而工作?”锲而不舍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扎根群众、用心服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我们就能用廉洁奉公、风清气正、笃定实干的作风,换取人民群众美好幸福、和谐安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