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我以驻村工作队员身份进驻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化龙堰镇高桥村,亲身参与并见证精准扶贫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2021年7月,我的岗位调整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转战神农架林区石屋头村,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在石屋头村的4年里,我亲眼见证了这个偏远山村从“交通闭塞、产业单一”到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宜居示范村”的华丽蝶变。
起初规划石屋头村民宿改造时,我们曾想照搬城市民宿的设计风格,却遭到村民反对:“石头房子是咱村的根,拆了就没魂了!”我们当即调整思路,尊重村民意见保留石屋原貌,仅对内部设施进行现代化升级。没想到改造后的石屋民宿竟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后来推进消费帮扶时,农产品销路受阻,又是村民提醒:“现在年轻人爱刷直播,咱们试试线上卖货!”我们迅速组建直播团队,带着村民走进田间地头直播带货,成功打通农产品外销通道。
石屋头村的发展,始终拒绝盲目跟风。面对不少村庄选择的“种茶叶”老路,我们邀请农业专家实地测土壤、分析海拔气候,最终结合实际确定“太空稻”和红高粱种植方向;修路、建储水池、装路灯等民生工程,也不是“拍板就干”,而是通过每年3次全覆盖走访,把村民的“急难愁盼”列成清单,按优先级逐步推进。反观有些村庄,明明缺水却硬搞水产养殖,交通不便却强推农产品深加工,最终项目沦为“摆设”,浪费人力物力。
石屋头村的发展,始终避开“大而全”的同质化陷阱,立足“神农架生态”和“石屋头文化特色”,走出“基础产业﹢生态旅游”的差异化路子:种植“太空稻”时突出“高山特色”,打造“高山冷水有机米”品牌;改造民宿时保留“石屋风貌”,融入当地民俗文化,最终实现“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研学”的全季旅游模式。
产业始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也是群众致富的“靠山”,但发展产业绝不能“一刀切”。在石屋头村,我们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的模式:合作社统一为种植“太空稻”的村民提供种子、技术指导,收获后统一收购、订单式销售,解决“种不好、卖不出”的难题;改造民宿时,村集体统一协调客源渠道、制定收费标准与服务规范,让村民“放心干、能挣钱”。
截至目前,“太空稻”种植已带动26户村民年增收1.2万元,民宿产业让10余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这种“精准施策”的实干,让村里的产业从“小打小闹”变成“规模效应”。这告诉我们:发展任何事业,都要“以人为本”——企业要盈利需要考虑客户需求;推进项目需要兼顾社会效益。当“实干”能让他人受益,工作才有“温度”,人生才有“厚度”。
这印证了一个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最好的“课堂”。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其他工作,都要在实践中摸索规律——不盲目复制他人经验,而是结合自身实际“量体裁衣”,才能让每一分努力都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作者系湖北省政协办公厅离退休干部处一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