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时节,草木葱茏。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省政协办公厅精准扶贫驻点村——十堰市房县化龙堰镇高桥村的发展时时牵动着全体机关干部的心。5月22日至24日,省政协副秘书长周向阳率领机关干部,赴高桥村开展“群众有所盼,党员有所为”——我为精准脱贫办实事社会实践活动。
保护生态焕发新风貌
清晨,迎着初夏的暖阳,大巴沿着潺潺的河水一路西行,小心翼翼地驶过小巷,一条干净、整洁的村道蓦地出现在众人面前,高桥村到了!
漫步在平坦的村道上,放眼望去,一座座山坡绿意盎然,一片片核桃林长势喜人,一块块菜地整齐划一,一栋栋村舍鳞次栉比……远处的苗木培育基地青翠欲滴、产销两旺,常年面向全县供应绿化树苗。沿溪的田间栈道曲径通幽、蜿蜒有致,成了村里村外休闲旅游的胜地。偶有村民三三两两地围坐在屋檐下,悠闲地说说笑笑、拉拉家常,好一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新风貌。
路旁,电线杆上高高挂着一块块宣传标语,上面写着“听党话”“勤为本”“和乡邻”“孝父母”等大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异常夺目。此外,扶贫政策、党建知识、村规民约等宣传栏竖立在村委会旁,常常引来路人驻足细看,无声地向村民传递着党的好政策、凝聚力和正能量。这不仅给村落增添了光彩,还给群众带来了精神上的鼓舞,成为高桥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六年来,省政协办公厅扶贫干部无数次踏上这片土地,走入田间地头,走进农家小院,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奔波着、忙碌着,为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建设美丽乡村殚精竭虑,与高桥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建设美丽乡村增添了强劲的绿色动力。
重视教育培育新希望
扶贫先扶智,扶智靠教育。高桥村的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也是我们心头的牵挂。
“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为了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愉快、温暖而有意义的节日,省政协副秘书长周向阳一行为高桥村“四点半学堂”揭牌,并代表省政协办公厅向学堂赠送了教学设备。走进窗明几净的学堂,窗台上的绿植令人眼前一亮,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少儿书籍,空调、电视机一应俱全,课桌上还摆满了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手工作品。有了“四点半学堂”,孩子们放学后不再无人看管、无处可去,可以在这里温习功课、拓展知识面、培养兴趣爱好,等待辛苦劳作的父母归来,真正实现了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放心。
接下来,大家又为幼儿园的小朋友送上文体用品,还请省直机关幼儿园老师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互动课,共同欢庆“六一”儿童节。看着幼儿园里安全卫生的教学设施、焕然一新的学习环境以及小朋友们天真烂漫的笑脸,我们仿佛看到一株株幼苗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终成参天大树,成为国之栋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大力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省政协办公厅一直将教育扶助作为高桥村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一棒接一棒地不懈努力。但是当看到村幼儿园仅有的一位老师对省直机关幼儿园老师带来上课的普通教具不知该如何入手时,我们深知教育扶贫之路任重而道远。如何改善乡村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如何建设乡村教师队伍?如何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如何帮助乡村学校利用互联网对接优质教育资源?……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振兴产业找到新出路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高桥村也不例外。乡村要摆脱贫困谋发展,培育产业是根本出路。没有产业发展的有效带动,贫困地区很难脱贫,脱贫后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自2013年高桥村成为省政协办公厅驻点帮扶村以来,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让这个贫困村富起来,成为政协人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在省政协办公厅的帮助下,通过土地流转,高桥村的光伏发电站、黑猪养殖基地、苗木基地、油料立体种植基地、核桃基地、休闲农庄等纷纷建立起来,各项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与脱贫攻坚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果园里,一年四季花果飘香,西瓜、油桃、水蜜桃、冬枣、甜柿子、李子、葡萄、苹果、黄金梨等轮番成熟,给原本经济基础薄弱的村民打了一剂“强心剂”。
休闲农庄里,一溪清水沿着游步道蜿蜒流淌、叮咚作响,穿过曲径通幽的木桥,便是一排排宽敞明亮又独具特色的木屋农庄。由于乡村生态环境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每到节假日和周末,这里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前来旅游。据了解,这些特色农庄的老板是村里的一个年轻女孩,这为乡村发展特色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扶贫车间里,数十名女工正在缝纫机前忙碌着,从她们手中制作出来的衣服即将走出高桥,远销非洲。这些女工大多身负照顾老人和小孩的重责,扶贫车间的建立使她们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解决了就业增收的难题。
大家还欣喜地看到,高桥村附近其他村庄的产业发展也有大突破。长望村扶贫车间依托企业进行订单式代工生产,在家门口大力发展制鞋业;渭沟—作峪药材立体种植片区通过土地流转建成山顶花椒、芍药园,山下虎杖园,山腰养殖场,林边养蜂园的立体格局,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上营村蔬菜基地以农业合作社为主体,建成辣椒、西红柿、圣女果等蔬菜大棚,极大地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
在这些村庄,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扶贫项目齐头并进,促进村民有效增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兴旺取得阶段性成果,发展势头令人振奋。但是,脱贫攻坚正在进入紧锣密鼓的决战期,怎样促进高桥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我们接下来要面对的极大挑战。在产业结构方面,如何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创新型领域发展、与新兴产业对接,延伸农业产业链?在人力资源方面,当人工智能技术取代手工生产成为现实,用工成本低廉不再成为优势,扶贫车间能否长青?从长远来看,人才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引进人才等方式,真正为乡村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引导传统小农进化为“现代小农”,用现代化、市场化、互联网思维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实现贫困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增强心志迈向新阶段
脱贫不容易,持续稳定脱贫更不容易。对于2020年全面脱贫后怎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脱贫攻坚工作任务持续向前推进,确保脱贫地区不返贫、不产生新的贫困,政协人一直在寻找答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到高桥村已退休的原村支部书记何立忠家中开展了“党日活动到农家”主题活动。
何老书记虽然已将近70岁高龄,但依然目光炯炯、精神矍铄。说起村里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他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我干了二三十年村支书,在这里呆了一辈子,就数省政协来了之后这几年变化最大。村里环境变好了,山清水秀,大家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了,感谢你们啊!”他边说边朝我们重重地点了点头。
谈到脱贫以后扶贫工作应该怎么做,何老书记沉思片刻,缓缓地开口道:“脱贫后的工作要怎么做,我也经常在思考。想来想去,关键还是靠当地、靠自己,人人都要勤快起来。”
靠当地、靠自己!是啊,2020年初步实现脱贫攻坚的工作目标之后,农村贫困并不会完全终结,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仍将存在,扶贫工作将从运动式治理向常规化、制度化的治理转型,探索建立综合贫困治理机制。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论扶贫方式作何调整,根本上还是要靠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自力更生。他们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只有克服和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增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贫困地区和群众才能持续稳定地摆脱贫困,在幸福小康之路上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远。
当我们问起对省政协办公厅扶贫工作还有哪些建议时,何老书记脸色一沉,话锋突转:“这我就要批评你们了。”听闻此言,我们立刻直起身子,认真聆听。“你们在入村的路灯杆上挂了那么多宣传标语,怎么到我们这后面就没有挂了呢?住在后面的老百姓心里有想法,我也有想法。宣传要遍地开花,我们也是要求上进的嘛。”何老书记越说越激动。村干部赶紧向他解释,这才挂了一部分,工作还没有做完,接下来会覆盖全村的。座谈小组成员相视一笑,既为虚惊一场而暗自庆幸,又为群众工作无小事而感到惭愧,更为何老书记和村民这种自发响应党的宣传号召的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心生敬意。
不知不觉中,太阳逐渐西斜,这次高桥村之行已接近尾声。马不停蹄的一天下来,大家都感触良多。高桥村一改往日的贫穷落后面貌、处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令人欣慰,但与此同时,未来如何持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也使我们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更大的困难意味着更重的责任,接下来省政协办公厅将与高桥村继续携手,共同不懈奋斗,努力蹚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稳定脱贫之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