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风采

张晓星:传承文化经典 凝聚育人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读后感

2024-12-31 17:02:27   来源:《湖北政协》杂志2024年第11期   作者:张晓星  
字体大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政协关于委员读书活动的部署,对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及科研工作者,我深感肩负传承中华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责任重大。近期,我阅读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智慧,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深刻反思如何更好地传承这些文化瑰宝,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分为上、下两册,收录了大量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经典著作。这些作品包括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著作、汉唐的诗歌赋、宋元明清的散文和戏曲,以及其他各类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品。每篇作品都经过精心挑选,旨在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传承。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多样性。书中所选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哲学论述,也有文学作品;既涵盖儒家、道家、佛教的经典著作,也包括反映民间智慧的文学作品,全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二是思想性。书中的经典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包含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宝贵结晶。三是教育性。这套书籍不仅适合文化爱好者阅读,也是高校教师、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可以增强读者的文化素养,提升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传承中华经典 培育时代新人


以文化自信为基石,培养具有时代担当的青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深入践行的理念。作为高校教师,我深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授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更要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通过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中的经典作品,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感,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帮助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成为文化传承的积极推动者。


以经典为教育依托,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青年。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精神力量的凝聚。通过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中的经典作品,鼓励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意识。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项目合作,让他们在团队中学习如何沟通、协作,完成复杂的任务。这种基于经典文化的综合素养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发挥出更大的潜力,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汲取传统智慧 推动学术创新


激发创新思维与跨学科融合。高校科研人员需要不断提升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书中蕴含的传统智慧和哲学思想,儒家的“中庸”理念、道家的“无为而治”、《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等,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提供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如《孙子兵法》中的战略和战术思想,可以启发高校科研人员在项目管理、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创新;道家的“天人合一”理念强调系统和谐,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在系统设计和工程优化中更好地考虑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互联。


提升科研综合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此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知识,也培养了思辨能力和文化理解力。同时,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关注技术本身,也需要考虑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书中对伦理道德的重视,可以增强科研人员的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使科研人员在技术开发和应用过程中,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公众安全和环境保护。


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书中的文化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可以带来新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如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将科学技术用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展示,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将古代经典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出新的文化体验和教育模式。又如智能制造与传统工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制造技术结合,探索如何在现代生产中继承和创新传统工艺,利用先进材料和智能技术改进传统工艺等。


通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在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信念。在新时代的高校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育人铸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湖北省政协常委、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