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浅议学前教育的“三化”问题

2014-12-28 22:25:06  
字体大小:【

 

当阳政协李新华、先志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阶段。可以说,人类社会诞生之日,就是学前教育产生之时。从广义上讲,学前教育是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有影响的活动,它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从狭义上可以理解为:从事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即幼儿园(所)的教育。


    笔者通过学习调研,对当前国内的学前教育表一孔之见。一是对学前教育“义务化”发展趋向上认知滞后。二是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导向上疏于管理。三是对学前教育“均等化”的改革方向上进展缓慢。


    一、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向应力推“义务化”


    学前教育“义务化”是指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义务教育的范畴,。这是因为,学前教育是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阶段,更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从大的方面讲,全面素质的提高从小抓起,而幼儿教育是关键期之一。从小的方面讲,学前教育现在已突破了“重在保育”底线,形成了“保教结合”的教育。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讲,学前教育是起点的起点,关键的关键,不容小觑。唯有国民教育的公益性,才能实现“幼学顺其自然,劝学顺迎兴趣”学教目的。国际上发达地区早已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免费教育体系。如英国政府的义务教育阶段,为5岁开始;美国1985年就明确规定5岁儿童纳入公立学校教育体系。在法国,学前教育虽然不是强迫的,但是免费实施2—7岁幼儿就近上幼儿学校。为什么我国没有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其根本原因是:一是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忽略了学前教育长效投资效益率。据美国佩理学前研究报告发现,长达30年跟踪表明,如果孩子能在入学前接受一至两年的优质保教,这些孩子2到40岁时,投资的总体回报率为1:17.07,其中幼儿个人的汇报率为1:4.17,社会回报率则高达1:12.9,分析还表明社会回报率88%源自于犯罪率的下降。二是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定位的认知差异太大。忽略了学前教育的教育引导性和公共事业性两个最基本的属性。1987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学前教育,“同时又是一项社会公共福利事业”。1997年教育部发文,特别提出学前教育“既是教育事业,又具有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特点。”2003年十部委《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任何组织和个人举办幼儿园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然而要力推学前教育“义务化”,就要恢复其福利性和公益性的性质。就要解决非营利性问题,就要保障基础性、公平性的教育定位。


    二、学前教育的问题导向应力戒“小学化”。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不组织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不顾幼儿的身心特点,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育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教材。有的甚至从小班就要求孩子会写字、会拼音,给幼儿留家庭作业。是典型小学预科班教育。偏离了学前教育的教学方向,对幼儿健康成长、智力开发、危害极大。


    其危害表象:1、孩子未上学在心理上就已产生了厌学情绪;2、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3、遏制了幼儿智力的有序开发,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4、拔苗助长,对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素质。是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会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学前,培养好孩子应知会知,做人做事,共同生活的个性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才能为孩子打下良好的成长基础,才能真正使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如果学前教育成为了“小学化”教育,其结果是“起了个大早”却送孩子“赶了个晚班”。


    如何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笔者认为:应坚持科学保教。一是在认知上,对幼儿教育并非逾早越好,而是顺应成长规律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二是在行为上,任何教育活动都不能以牺牲幼儿身心健康为代价。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时期是个性感知感觉的萌芽期,安全性依恋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更是使幼儿能力培养、健全体格和体质的特殊形式。三是在思维方式也不能在排斥所有知识学习的另一个极端。我们强调游戏,避免“小学化”,不是要杜绝任何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是要主动适应幼儿身心发展有益,且带规律的学教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在玩中学,能学点知识又有何妨呢!


    三、学前教育的改革方向应力助“均等化”


    学前教育“均等化”是指力足解决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前提下,统筹解决乡村与城市,民办与公办幼儿园的基础投入和师资配置问题。


    现实状态是乡村与城市,民办与公办幼儿园在发展上不均衡。其表现为:一是园所规划布局不均衡。幼儿园(所)设施差距大,造成了乡村孩子大量的还守在家。据有关部门2011年底的统计,全国城镇学前3年未入园率为75.6%,农村只有65.6%,两者相差10个百分点。二是乡村幼师的师资与城市幼师的师资相比,层次低,待遇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民办幼儿园的师资合格率只占20%,乡村幼儿园幼师工资一般只略高于本地最低工资收入标准,且劳动强度大,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导致幼师队伍大量流失。三是民办公助的建园鼓励政策落实不到位,未使基层民办幼儿园享受国民待遇,而公办幼儿园建设又滞后,使幼儿园入园率达不到95%以上目标。


    总之,以上“三化”问题的解决初步对策为:


    一是始终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广覆盖、保基本”的原则。  二是要坚持“公益办园、民营办园、市场办园”三路并举发展模式。三是要坚持公办与民办、城市与乡村的共建共享,同工同酬的幼教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