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这一年的7月,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落户“武汉·中国光谷”。20年来,该公司已成为红外热像仪行业全球排名第四、中国企业唯一进入全球前五的企业。
自2001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以来,一批又一批像高德红外一样的企业,在这里汇聚成湖北的“科创高地”,引领湖北高质量发展步入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新时代。
►强使命:切实挑起“支点”责任担当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提出“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提出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从‘努力建设’到‘加快建成’,既有能级、速度的更高标准,也有质效、后劲的更高标准,还有竞争力、带动力、辐射力的更高标准。”2025年1月15日,湖北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省委书记王忠林代表湖北省委讲话时,向委员们传达党中央对湖北的更高要求和期望,希望委员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的新使命新定位,强化支点意识、争先意识,推动支点建设实现整体提升。
2024年,湖北经济总量超过6万亿元、增长5.8%,人均GDP水平稳居中部第一,展现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当前,湖北正按照“一年开新局、五年大变化、十年结硕果”的步骤,大力实施能级跨越、科创引领、产业倍增、枢纽提能、美丽湖北、文化创新、区域联动等“七大战略”,整体提升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发展后劲,着力在打造科创支点、产业支点、开放支点、生态支点、联动支点上下功夫。
为此,湖北省政协多次召开工作部署会,省政协主席孙伟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增强支点意识、争先意识、效率意识、为民意识、能力意识,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奋勇争先、建成支点、谱写新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支点意识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也提高了我们谋划工作的针对性。”湖北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王兆民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省政协将围绕“持续推动‘支点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目前调研筹备工作正在推进中。
从省政协2025年年度主要协商议政活动安排可以看出,19个重点协商议政议题,都深度聚焦省委“五个支点”建设目标要求,强调深入调研、务实建言、推动落实。
►强科技:加快科创优势产业转化
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位于“光谷”的一个科技和产业创新平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
武创院于2022年4月正式启动运行,习近平总书记前去考察时,该院已设立26家专业研究所、53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7家公共服务平台,成功孵化赋能了200余家科技企业,集聚国际国内创新创业人才700余人。
2024年,湖北突破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存储芯片、心肌旋切、北斗通导遥一体化等技术和产品世界领先,组织研发了劳动者、神农、天问等多款人形机器人,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9项、全国第二。
与此同时,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51020”现代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千亿级产业达到19个,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大健康三大产业迈入万亿级规模;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7%、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5.1%,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超过50%、中部领先;武汉东湖、襄阳、宜昌3家高新区进入全国50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万家,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
省政协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意义,积极发挥优势作用,加强履职统筹多维度围绕科技创新展开调研协商。近年来,先后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加快培育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湖北东湖科学城建设等议题,找准科技创新转化中的痛点与堵点建言献策。
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汉时指出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有条件率先实现突破的高技术产业”这一重要指示中,湖北省全国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提交的《充分发挥“独树一帜”优势,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等5件提案被列为全国政协重点提案,推动了更多“湖北元素”进入国家层面。与此同时,推动在“光谷”组织召开高层次专家研讨会,进一步为“中国光谷”向“世界光谷”迈进聚智汇力、聚势赋能。
湖北省召开高层次专家研讨会,为建设“世界光谷”凝心聚力
作为湖北区域联动发展的“金三角”之一,近年来,襄阳重点突围老工业城市转型,实现“襄阳制造”向“襄阳智造”跨越。2024年,市政协召开的“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会,聚焦产业转型推进技改提质,抢抓政策机遇推进技改赋能,强化科技创新引导技改升级,优化金融和要素服务助力技改投资……一条条建议,聚焦企业技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促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
►强枢纽: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
2024年,湖北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7000亿元,增速位居中部第一,这得益于开放平台的不断丰富。湖北得“中”独厚,既是自古以来的“九省通衢”,又是拥有多式联运能力和枢纽地位的“祖国立交桥”。武汉—鄂州同城化推动双机场联动,是全国第4个、中部唯一的双机场大都市。同时,《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中,武汉入选国家陆港、港口、空港、生产服务、商贸物流枢纽城市,“五型”齐全同样是中部唯一。
围绕在新发展格局中如何发挥中部开放支点功能,体现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4月2日,省政协召开“加快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议政性常委会会议情况通报会,听取有关工作情况汇报,交流课题思路。这也是今年省政协两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议题之一。
为做好“畅通”文章,近年来,湖北省政协围绕完善提升多式联运体系的运营效能开展协商建言。武汉市政协组织智库专家,围绕将武汉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的研究报告得到市政府主要领导重视。宜昌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围绕构建“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枢纽、算力枢纽、特色产业枢纽”的多元化枢纽体系,提出的《关于构建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加快做大枢纽经济的建议案》,助力服务重大战略工程,相关部门完成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期间翻坝物流运营组织、荆汉运河建设对三峡翻坝运输体系影响两项专题研究,对补齐综合交通枢纽软硬件短板,积极开拓宜昌对外物流通道,以及通过枢纽赋能壮大产业结构和规模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4年10月16日,省政协召开专项民主监督会,
围绕加快建设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监督建言
助力做好“开放”文章,去年,省政协、武汉市政协分别聚焦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展开协商和民主监督活动。省政协立足湖北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得天独厚的节点区位优势,围绕加快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协商建言,助力加快内陆开放大通道建设。
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开放促进改革,以协调谋求共赢。从九省通衢到九州通途,湖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正以昂扬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奋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