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要会议 >常委会会议 >省政协十一届二十次常委会会议

美丽中国 美丽湖泊 美丽家园

——湖北省政协常委会会议聚焦生态文明、城市内湖保护积极协商建言

2017-11-16 10:36:54  
字体大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长安:

 

    湖泊岸线不能成为少数人的“花园”

 

    湖滨带(湖岸)是湖泊功能发挥和湖泊保护的关键带。加强城市湖泊污染治理和湖岸管理是关键。建议撤围撤堤,对全省城中湖实施“三线一路”规划,即:蓝线———湖泊水域保护线,绿线——环湖绿化控制线,灰线——环湖建设控制线,环湖路分为“环湖车行路”和“环湖步行路”,其划定要坚持科学,执行要强调刚性。立法保护湖岸,坚持多目标湖岸治理,实施分区保护。坚持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景观、水文化的“五位一体”治理模式。划分岸线保护区、岸线生态保育区、岸线控制利用区和岸线开发利用区(主要是景观、文化)。动员全民参与湖岸保护,采用高科技手段,为湖泊岸线保护与执法装上科技“慧眼”,对于岸线保护区和敏感岸带使用无人机监测,重点保护岸段进行视频监控。

 

    ●全国政协委员郑军:

 

    推进河湖长制要执行有力

 

    针对千湖之省的实际情况,湖北率先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的河湖长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及法律法规的滞后等原因,在河湖长制的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提高城市内湖保护的效果,建议建立长效的河湖长制工作机制,批复建立河湖长制办公室机构职能。尽快修订《湖北省湖泊管理条例》《关于加强湖泊保护与管理的实施意见》,出台《湖北省河湖长制工作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河湖长清晰权利和职责,明确河湖长制办公室的法律地位,明确各涉河湖相关部门的职责,严格各方责任,完善监督和考核办法。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省级政府建立城市内湖治理保护基金。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建立城市内湖保护生态补偿机制。

 

    ●武汉市政协副主席干小明:

 

    实施水网连通增强城中湖活力

 

    武汉166个湖泊星罗棋布,构成城市发展独特生态优势。近年来,武汉市把湖泊水网联通作为生态化大武汉建设和“四水共治”战略的重要抓手,但水网连通综合性、系统性、配套性很强,需要在省级层面、流域层面整体研究、统筹实施、合力推进。建议,进一步优化战略规划,制定《湖北省湖泊保护和水网连通工作中长期规划》和“行动计划”。进一步创新政策机制,落实湖长制,完善管理协调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以PPP模式为主的社会化筹融资模式,支持省市属金融机构推出符合湖泊工程项目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快制定《湖北省湖泊水系管理条例》,明确湖泊水系联通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的法律责任,以及保护范围、水质标准、管理体制等。

 

    ●湖北省政协常委陈锋:

 

    让城市内湖文化建设成为新的增长点

 

    内湖是城市的窗口,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内湖文化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具有独特作用。如何挖掘城市内湖文化内涵,使文化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建议按照“一湖一策”方针,实施“一湖一品”工程,以最优质的滨水生态环境、最高效的观光交通体系、最精华的历史文化场所、最民俗的“舌尖上的中国”、最宜人的休闲体验景观、最多元的产业职能核心,综合形成城市内湖旅游景观核心,打造靓丽的“城市名片”。按照“生态+文化+旅游”的复合发展思路,挖掘文化元素,实施城市沿湖设施文化植入工程。在城市内湖附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集中展示民间风俗、民间技艺、民间文学、民间曲艺、民间音乐、民间小吃、传统医药等宝贵的非遗产品。打造各类赛事活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武汉大学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站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

 

    科学实施城中湖生态修复

 

    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我们对武汉市及相邻市县的88个湖泊,包括31个中心城区湖泊和57个新城区湖泊的水质、藻类、水体理化因子和水生植被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表明,城市湖泊的现状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乡土物种面积缩小,外来物种分布范围广,水体自净能力变差。建议:消除外来入侵植物,为乡土水生植被恢复提供空间。恢复乡土物种水生植物群落,这是水环境生态修复的治本之策。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湖泊生态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也是恢复受损湖泊生态系统的先锋群落。广泛调研,科学选择乡土物种;一湖一策,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物种,在清除外来入侵物种后的区域迅速种植乡土物种;科学配置景观,形成“水下森林”和“水下草原”,与沿岸带景观相得益彰,实现水质健康和景观优美双保证。

 

    ●湖北省政协委员杨晓梅:

 

    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亟须治湖提升城市功能品位

 

    近年来,老工业城市黄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在磁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建议,在磁湖保护、治理和建设全过程,探索“多规合一”,强化规划约束,将城市功能和磁湖流域环境相互渗透融合,走城湖共生绿色发展之路。以省级磁湖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争创国家级为目标,加速实施提档升级工程。以大数据为抓手,以“五水共治”为平台,制定标准规范和操作流程,编制资源目录,构建一体化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立从市到村四级共同参与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探索“一套班子管总、一支队伍执法、一本规范指导、一条红线约束、一个平台融资”的管理模式。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完善市、区共建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湖北省政协委员林颖:

 

    着力修复城市内湖湿地系统

 

    城市内湖湿地在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环境、调蓄城市内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内湖的数量不断减少,内湖湿地的面积持续萎缩,严重制约了城市生态建设、发展。建议,加强规划控制,将内湖湿地划入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完善湿地保护机制,建立健全谁破坏、谁付费、谁修复制度,制定湿地生态系统损害鉴定评估办法和损害赔偿标准,提高破坏和征占用湿地成本。组织实施好退耕还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设生态缓冲带,减缓城市建设和人为活动对湿地系统的影响。重建水生植被。加强生态系统评估和监测。建立健全内湖湿地生态系统评估和生态跟踪监测机制,将现代化3S技术用于动态监测,建立城市湿地信息系统和台账。

 

    ●湖北省政协常委刘嗣元:

 

    数字化为“四水共治”提质提效

 

    与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高度重视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要求相比,武汉城市内湖保护目前在技术手段和水平上存在明显的短板。建议,做好科学治水的顶层设计,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最新技术和成果,力争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做好智慧水务的基础工作,结合智慧城市基础信息建设工作,依托数字化水务地理信息系统(DWGIS),绘制数字化、图像化、场景化的智慧水务基础图表,打造政府决策“数据库”。做好智慧水务的示范试点,在武汉打造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中,可采用数字化升级版“智慧海绵”的概念。做好物联网与传感器的融合,建设排涝泵站智慧管理系统等。做好专业培训与全民宣传,开发专用的手机APP,借助移动终端,广开全民监督参与大门。